即判別解釋佛陀一生所說教法之相狀差別。略作教相、判教、教判、教攝。即依教說之形式、方法、順序、內容、意義等,而分類教說之體系,以明佛陀之真意。蓋佛教經典爲釋尊一代所說之教,爲數甚多,且說教出現時地與因緣各異,因應對象根機義理亦互有出入,欲知其意旨、因緣、次第,非賴整理諸經典及判定其價值,無法明了佛陀之真實意旨,于是産生教相判釋。
就經典自身而言,例如法華經等,系示以大乘、小乘之別;楞伽經示以頓、漸之別;華嚴經說叁照;涅槃經說五味;解深密經說叁時之別。凡此皆是開教相判釋之端緒。論書方面,大智度論舉出叁藏與摩诃衍、顯露與秘密之說;十住毗婆沙論有難行道與易行道之說;戒賢、智光則有“叁時教”之說。以上分類,大抵以教說內容之深淺爲主,而非依據說法之形式而判別。
在我國所翻譯諸經論,非依其成立次第傳譯,而系于同時傳譯不同時代,甚或教理內容相互矛盾之經典,以致初學者不容易理解其中奧義,而無法入門。又諸具有創見之大德,爲明示其所信奉教義之立場,以及指導初學者,故常將此諸經論之繁雜教說,加以組織體系化,並判定其價值與解釋其教相。此乃我國佛教在教相判釋方面特別興盛之因。
判教特盛行于南北朝時代,故後世有“南叁北七,義成百家”之評,此後至隋、唐,亦陸續出現新教判。給予我國教相判釋以最大啓發者,乃是昙無谶所譯之大般涅槃經,其卷十四以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比喻從佛出生十二部經而出修多羅,又據以出方等經、般若波羅蜜、大涅槃等,一方面表示整個佛教教義有其體系,一方面亦顯示教義有高下深淺,樹立教相判釋之典型。竺道生就如來之說法立善淨、方便、真實、無余四法輪之四種區別,唱導頓悟成佛。劉宋之慧觀將此頓漸思想引入教判,把佛陀一代之教法大別爲頓、漸二教,以華嚴經爲頓教,于漸教中作五時次第之分別。法雲依法華經立牛車、羊車、鹿車、大白牛車之四乘教。而于北地,北涼昙無谶立半、滿二教之教判;北魏菩提流支于一音教外,別有頓、漸二教之說;地論宗南道派之慧光又立頓、漸、圓叁教,更就其宗旨而分因緣宗、假名宗、诳相宗、常宗之四宗判。
又依智顗于法華玄義卷十上舉南叁北七之教判,據此,江南依佛說法之形式,立頓、漸、不定等叁教,其中,漸教方面有:(一)虎丘山岌師所舉之有相教、無相教、常住教等叁時教。(二)宗愛、僧旻于無相教之後再舉同歸教,合爲四時教。(叁)定林寺僧柔、慧次、慧觀于同歸教之前再舉褒貶抑揚教,共立五時教。至于北方七師之教判,則爲:(一)武都山劉虬判立人天教、有相教、無相教、同歸教、常住教等五時教。(二)菩提流支判立半字教與滿字教等二教。(叁)光統判立因緣宗、假名宗、诳相宗、常宗等四宗。 (四)護身寺自軌于四宗外另加法界宗,稱爲五宗教。(五)耆阇寺安廪判立因緣宗、假名宗、诳相宗、真宗、常宗、圓宗等六宗。(六)北地某禅師立有相大乘、無相大乘二種大乘。(七)菩提流支(或謂鸠摩羅什)判立一音教,即指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
智顗于法華玄義中縱橫難破“南叁北七”十家,而自立叁種教相、五時八教之教判,其所依者爲法華經,故就叁種教相根性之融不融、化導之始終不始終、師弟之遠近不遠近叁種相,以示法華經優于他經;所謂五時,即佛成道後對種種根機,應機所說之法門,以時間分類爲華嚴、鹿苑、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五時;又將佛陀教導之形式方法分爲化儀四教(頓、漸、秘密、不定)、化法四教(藏、通、別、圓)。然化儀四教實淵源于南北諸師之說,化法四教亦基于北地諸師之說而成,故其教判可說集南叁北七之大成。
此外叁論宗之吉藏立聲聞、菩薩二藏,于菩薩藏中又別開根本、枝末、攝末歸本叁法輪,此爲二藏叁轉法輪判。唐法相宗之玄奘依解深密經、金光明經等,立轉法輪、照法輪、持法轉叁法輪之判。其弟子窺基立叁教八宗之判,叁教中以諸阿含等之小乘義爲有教,叁論、般若等爲空教,華嚴、深密、法華等爲中道教;八宗者則以犢子部等爲我法俱有宗、薩婆多部等爲有法無我宗、大衆部等爲法無去來宗、說假部經部等及成實論爲現通假實宗、說出世部等爲俗妄真實宗、一說部等爲諸法但名宗、般若諸經及中百論等爲勝義皆空宗、法華等經及無著等所說之中道教爲應理圓實宗。華嚴宗之法藏于華嚴經探玄記卷一中,舉從來十家之判而予以批判,別立五教十宗之判,五教指小乘教、大乘始教、終教、頓教、圓教;十宗者,乃就窺基八宗之前六宗,加上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絕宗、圓明具德宗。其他尚有宗密之五教說、延壽之叁宗說、明代智旭之禅教律叁學一源論等各種教判之說,其中以智顗之五時八教、窺基之叁教八宗、法藏之五教十宗最爲著名。
日本方面,則有:真言宗空海大師立顯教、密教二教判及十住心之教判,臺密安然說五時五教,親鸾說二雙四重,日蓮立五綱之說等。[大乘義章卷一、大乘玄論卷五、解深密經疏卷一、華嚴經疏鈔玄談卷四]
(術語)見教判條。
見教判條。 - 陳義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