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教之立場而言,所謂“我”者,實際上並無“我”之存在,僅由五蘊和合所成之身,假名爲我而已,故稱假我。又作俗我。爲“實我”之對稱。就世間法中,言“我”之語,依大智度論卷一載有叁根本,即:(一)邪見,指凡夫未去除我見,故妄執有真實的我。(二)慢,指有學之聖者雖已去除我見,猶存我慢,故說“我”語。 (叁)名字,指佛及無學聖者,我見、我慢雖已去除,全無我執,爲隨世間流布,故說“我”語。如佛經中,所謂“如是我聞”、“設我得佛”等皆是,此等稱呼五蘊和合之人,僅假借其名而無實體之我,即是隨世流布我。大乘佛教雖破斥小乘、外道、凡夫等執著五蘊和合之假我爲實體,然並不擯除名字之假我。(參閱“我”2937)
(術語)五蘊之假和合者。外道凡夫妄執之爲實我,悟道之聖者了達爲因緣生之假我。假我爲因緣生,與兔角龜毛之都無不同。若撥無此假我,即爲惡取空之邪見。經中諸賢聖之自稱我者,皆但就假我而言,即如如是我聞,又我此土安穩。我說即是空,皆從人法假立爲我也。
指五蘊假合而有之我。凡夫把這種假我誤認爲實我,只有悟了道的聖者才能徹底的明白這個我乃是因緣所生的假我。 - 陳義孝編
佛教基本教理叁法印之一,稱“諸法無我”。佛教以爲,所謂“我”者,實際上並無“我”之存在,僅由五蘊和合所成之身,假名爲我而已,故稱假我。又作俗我。爲“實我”之對稱。就世間法中,言“我”之語,依《大智度論》卷一載有叁根本,即:一、邪見,指凡夫未去除我見,故妄執有真實的我。二、慢,指有學之聖者雖已去除我見,猶存我慢,故說“我”語。叁、名字,指佛及無學聖者,我見、我慢雖已去除,全無我執,爲隨世間流布,故說“我”語。如佛經中,所謂“如是我聞”、“設我得佛”等皆是,此等稱呼五蘊和合之人,僅假借其名而無實體之我,即是隨世流布我。大乘佛教雖破斥小乘、外道、凡夫等執著五蘊和合之假我爲實體,然並不擯除名字之假我。 - 于淩波居士著
指五蘊假合而有之我。凡夫把這種假我誤認爲實我,只有悟了道的性者,才能徹底的明白這個我乃是因緣所生的假我。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