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si^ma^-bandha,或 bandhaya-si^man(音譯畔陀也死曼)。依作法而區劃一定之地域。(一)乃依“白二羯磨”之法,隨處劃定一定之界區,以免僧衆動辄違犯別衆、離宿、宿煮等過失。有關結界之範圍、方法等,諸律所說頗有出入,今依四分律所整理者,大別爲攝僧界、攝衣界、攝食界等叁種。
(一)攝僧界,即此丘集聚一處,爲便利布薩(共住而行說戒忏悔之儀式)等行事,避免境域太廣而疲于奔馳所設之地區。分爲自然界與作法界二類。自然界,又稱不作法界,系指不須特別加以建立,而依天然地形所劃定之地區。略分四種:(1)聚落界,有可分別聚落與不可分別聚落兩種。可分別聚落,依准十誦律之說,系指以一聚落爲界。不可分別聚落,依准摩诃僧祇律之說,系以六十叁步(六尺爲一步)爲界。(2)蘭若界,有二種,若無诃法之人,則于距離聚落一拘盧舍(一說相當于六百步,雜寶藏經謂五裏)之空靜處爲界;其中若有诃法之人反對之,則得以五十八余步爲限(善見律毗婆沙謂七槃陀之量),彼等反對者則于此範圍之外自行作羯磨等法。(3)道行界,比丘遊行時,可隨所住之處以縱橫一拘盧舍爲界;于此範圍內,則不得有別食、別布薩之情形。(4)水界,即于離開陸地之船結界。上記四界之中,由于聚落界及蘭若界各有二種情形,故凡有六相之不同。
作法界分爲叁種,即:(1)大界,有人法二同、法食二同、法同食別(又稱單法同)。其中以“人法二同”爲主,其余二種隨緣別開。所謂“人同”,系指于同一住處、同一說戒之界區內,僧衆和合共住;所謂“法同”,系指每半月集合,行布薩說戒之法。大界之範圍,以一伽藍地之外界爲最小極限,廣至十裏,乃至百裏。結此大界,爲欲令說戒等僧事時,使一聚之僧和集,無一人乖隔。又大界宜以其地明顯可見之山、河、樹林等爲界畔,稱爲界相。四分律卷叁十五舉出樹下、空處、山、谷、村界等十九種界相;善見律毗婆沙卷十七列舉山相、石相、林相、樹相、路相、江相、蟻封相、水相等八種界相。大界之形狀,諸律所說亦不一,善見律毗婆沙卷十七以方形、圓形、鼓形、半月形、叁角形等五種爲“結界五相”。此外,結大界時,界相內衆僧會集後,久住之僧須宣唱四方之界相(山或石等),而作“同一住處、同一說戒以爲結界”之告白,此即稱唱相。(2)戒場,僧中有犯戒之事端,爲行忏罪,或行受戒等之法,須會同四人衆乃至二十人衆,爲避免僧之疲極,特結四方形之戒場,稱爲四方界相。此戒場最少要容二十一人。按印度之戒場,原是露地,其內不得建僧房,但得以置佛殿及菩提樹;又因戒場僅系秉受戒法之處所,故以揀擇精粗爲主。起初戒場結于大界之外,後因賊難而聽許在大界內結。結界之次第爲先結戒場,後結大界;若已先結大界,必須解去大界,再結戒場,次結大界。
結界圖(出自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于大界內結戒場,必先豎立叁重之標相(見圖)。即戒場四周,以自然之空地圍住,大界以自然界圍起,外部四周之黑格爲大牆,內部之黑格爲小牆,最內部之長方形爲戒場,內部之東北兩面以小牆爲標相,即小牆之下上(下即牆際,上謂地面)爲自然界之體;南西兩面之大牆內,若無標相,距大牆一尺八寸之遠,以戒場之東南、西南、西北之叁角形以繩連起爲戒場之界。小牆之外,大牆之內,稱爲大界。以小牆內院及繩標結戒場,稱爲“戒場外相自然界內標”;以小牆及大牆結大界,稱爲“自然界外大界內相標”;大牆四周,稱爲“大界外相標”。又若大界與戒場並結,則于解界時,須先解大界,次解戒場,次第不得顛倒。(3)小界,恐因惡比丘等之從中作梗而退廢法事,故特限于某時所結之暫時界區。亦分叁種,即爲受戒、說戒、自恣等叁種情形而結者。據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上二(大四○·一四中):“明小界者,此並因難事,恐廢法事,佛隨前緣,故開結之。並無正量,隨人坐處即爲界相。一爲受戒,開結小界,舊准戒場身外有界,今依文取義,全無外相,如正加中。二爲說戒事,下至四人直坐。叁爲自恣事,下至五人圓坐。此叁無外量者,由是難開,隨人多少,若限約外量,終非遮難。故文雲,今有爾許比丘集者,止取現集之僧,坐處有地,依地結之,若事作已,即製令解,不同前二以久固作法,人所依止。”亦即爲遮難而臨時所結之界,稱爲小界,無範圍、形狀等之限製,又非如大界及戒場之久固作法,完成所作之事即行解界。其羯磨結法,亦准前可知。總之,攝僧界之自然界中,就處所而言,有四種不同;就範圍大小而言,有六種差別。作法界中之大界、小界各有叁種,再加上戒場,即成七界。
(二)攝衣界,又作不失衣界、不離衣宿界。即劃定一範圍,避免比丘動辄違犯離宿之過;然亦可視爲以此特定範圍限製比丘不可違犯此過。離宿,意指比丘離其叁衣而宿;若劃定一特定範圍,則于此範圍內即可不須時時攜其叁衣,而免除不必要之羁絆。波羅提木叉叁十舍墮法第二條即爲離宿之規定。亦分自然界與作法界二種。
(叁)攝食界,即規定結界食物之貯藏所、許可烹煮食物之界區,使比丘不犯宿煮之罪。所指定之地,稱爲淨地(或稱淨廚);于此區域內煮食,即不犯此過。其實際作法,分爲通結與別結兩種。如欲解除上述之結界,則如結界時,亦須經白二羯磨之作法方可解除。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上二之一(大四○·二○二下):“衣界者,攝衣以屬人,令無離宿罪;食界者,攝食以障僧,令無宿煮罪;僧界者,攝人以同處,令無別衆罪。”[毗尼母經卷二、卷七、卷八、摩诃僧祇律卷八、五分律卷十八、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一、四分律卷四十叁、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卷上、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上一、卷上二、卷中二、卷下一、卷下二、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卷二、釋氏要覽卷下](參閱“五種結界相”1187)
(二)指“女人結界”,即禁止女性出入之場所。
(叁)佛堂內之內陣(系安置佛像之中央部分)與外陣(指內陣之周圍,或一般參拜席位之外側),此兩陣之地區,以欄杆圈圍,亦稱結界。
(四)指密教之結界法。密教于修法時,爲防止魔障侵入,劃一定之地區,以保護道場與行者,稱爲結界、結護(結界護身之意)。其結界之法有多種,據不空罥索經卷二、陀羅尼集經卷一等載,可加持白芥子,並散之于四方上下以爲結界。蘇悉地經卷下供養品謂,以地方界、空界、金剛牆、金剛城等真言結界之。
一般密教修法常用之結界,多依准陀羅尼集經卷叁、軍荼利儀軌等之說,而行下列之五種結界,即:(一)地結,又作金剛橛,立橛于大地。其橛之根或謂至金輪際,或謂至水輪際等,爲十八道契印之第六。(二)四方結,又作金剛牆,若無四方之牆,則以叁胡牆爲牆,爲十八道契印之第七。(叁)虛室網,又作金剛網,以金剛網張于虛空,網端垂于金剛壇上,爲十八道契印之第十四。(四)火院,又作金剛炎,以火炎旋繞于彼空網四周,可退除天魔波旬之障難,爲十八道契印之第十五。(五)大叁昧耶,爲前火院以外之總結界。此大叁昧耶,于十八道契印法及如意輪軌均未記載。
上記五種結界,于修法時各依叁部、五部之別而結誦該部部主明王之印明,即佛部時用不動明王之印明,蓮華部時用馬頭明王(或大威德明王)之印明,金剛部用降叁世明王之印明,寶部用軍荼利明王之印明,羯磨部則用無能勝明王(或金剛夜叉)之印明。
結界區域之廣狹,依經軌之說,極大者可至一千由旬,其次九百、七百、五百、叁百、一百,乃至一由旬,小者或七肘、五肘、叁肘、一肘等之量,乃至一手掌、一指甲之量。要之,皆以行者自心之廣狹而建立壇場之界區;然實際修法時,常局限于修法壇之四周,或以道場之殿堂爲結界之域。
結界之形狀,多依所修之法而異,若修息災法,采用圓相,修增益法用方相,修降伏法用叁角相,修敬愛法用蓮花相。又密教之結界亦以事、理而別爲二種,如上記所說劃定區域、結誦印明等之實際作法即屬于“事結界”;若行者僅以觀想之法完成結界,則屬于“理結界”。[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九、准提大明陀羅尼經、大日經疏卷十、秘藏記鈔卷六、十八道鈔卷上](參閱“十八契印”354、“十八道”359)
(術語)建伽藍,或作戒壇,行一種之作法,而定其區域境界也。即其作法所限定之地,謂之結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