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戒體叁種?戒體叁種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戒體叁種”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戒體叁種”的解釋

  防非止惡之功能(即戒體,又譯無作、無表),其性通于大小乘,古來有叁種異說,即色法、心法、非色非心法。(一)色法:說一切有部認爲戒體乃依四大而生之無見無對之實色,攝于色蘊之中,稱無表業或無表色。如俱舍論卷十叁所載(大二九·七○上):“毗婆沙師說有實物,名無表色,是我所宗。”

  (二)心法:經部、唯識宗之主張。謂受戒時有發動思之心所,由此心所之種子相續而生防非止惡之功能,故戒體雖依受戒時之表色而生,附以色名,然實爲心法。如成唯識論卷一所載(大叁一·四下):“表既實無,無表甯實,然依思願善惡分限,假立無表,理亦無違。謂此或依發勝身語善惡思種增長位立,或依定中止身語惡行思立,故是假有。”蓋大乘唯識宗主張無表雖非色,但由其所防與所發,假名爲色。又就別解脫戒而言,謂無表以思心所種子上之功能爲體;若就道共戒與定共戒而言,則以現行之思爲體。

  (叁)非色非心法:成實論之主張。謂戒體無形質,故非色;無緣慮,故非心。如成實論卷七無作品所載(大叁二·二九○中):“若人在不善、無記心,若無心,亦名持戒。(中略)無作法非心,今爲是色,爲是心不相應行。(中略)色是惱壞相,是無作中惱壞相不可得故,非色性。”道宣亦主此說,系于四分律之當分,依准成實宗之所立,立非色非心之戒體。但道宣于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卷叁複舉出南山圓宗之戒體說,即視四分律分通于大乘,而以藏識(真妄和合之現識)中熏習之善種子爲戒體,此“種子戒體說”實爲道宣之正義。

  此外,天臺宗智顗大師于菩薩戒義疏卷上謂戒體爲假色,但據其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二、摩诃止觀卷四上所載,則以心性爲戒體。天臺一家雖有色心戒體二說,但仍以色法戒體爲定准。密教亦主張戒體爲心法,以本有之淨菩提心爲佛性叁摩耶戒之戒體。[俱舍論卷一、俱舍論光記卷十叁、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上一、卷中一、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中一、大乘義章卷十、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叁末、摩诃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四之一、授菩薩戒儀、釋氏要覽卷上、梵網經玄義]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戒體叁種”的解釋

  (名數)定戒體之性通大小乘而有叁種:一色法,受戒之時,身口二業有發顯之表色。其表色依四大而生一種之色法,有防非止惡之功能,是名無表色,又名無作色,是爲四大所生,故爲色法,而攝于色蘊之中是有部宗之義也。二心法,受戒之時有發動思之心所,此心所之種子相績而有防非止惡之功能,爲戒體,是爲依于受戒時之表色作用而起者,故附以色之名,然實爲心法,大乘唯識論是也。叁非色非心法,彼無形質,故非色,彼無緣慮,故非心,即爲非色非心之別法,是小乘成實論所立也。已上叁種之戒體,南山于四分律之當分,准于成實宗之所立,而立非色非心之戒體,自己之本意,依于大乘唯識之義而取心法之戒體。又天臺,于止觀取心法,戒疏取色法。但于小乘之有部大乘之唯識所異者,爲性具之色,性具之心,而其意未見異于彼之二宗也。梵網戒疏上曰:“戒體者,不起而已,起即性無作假色。”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戒體叁種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