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語vajra,巴利語vajira。音譯作伐阇羅、跋阇羅、跋折羅、縛日啰、伐折羅、跋日羅。即金中最剛之義。經論中常以金剛比喻武器及寶石,較常用于比喻武器。以金剛比喻武器,乃因其堅固、銳利,而能摧毀一切,且非萬物所能破壞。以金剛比喻寶石,及取其最勝之義。
(一)以金剛比喻武器,如帝釋天及密迹力士所持之武器,稱爲金剛杵;其不爲任何物所破壞,而能摧破一切,猶如金剛。故經論中常出現金剛堅固、金剛不壞、金剛身、金剛頂、金剛界、金剛心、金剛堅固之信心等辭彙。又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卷上載,真谛以六種金剛之色,比喻般若(智慧)之體用,即:(1)青色能消除災厄,以喻般若能消除業障。(2)黃色隨人之所須,以喻無漏之功德。(3)赤色對日而生出火光,以喻智慧對本覺而生出無生之智火。(4)白色能澄清濁水,以喻般若能清除疑濁。(5)空色令人行坐于空中,以喻般若之慧能破除法執,而令人住于真空之理。(6)碧色能消除諸毒,以喻智慧能淨除叁毒。此皆以金剛之堅固、非萬物所能破,來比喻般若之體;以金剛之銳利、能破萬物,來比喻般若之用。
于密教,金剛一詞亦常用于武器方面,如獨钴(即獨股形狀之金剛杵或金剛鈴)、叁钴、五钴等,多作爲諸尊之叁摩耶形,乃諸尊之本誓或內證之德的表征,具有摧破衆生之煩惱、去除惑業之障難、驚覺衆生等各種含義,此外亦以之爲諸尊所住叁摩地之標幟。又持金剛杵之力士,稱爲執金剛,略稱金剛。寺院中之四天王像,俗稱爲四大金剛。
(二)以金剛比喻寶石,因金剛石透明無色,且光耀璀璨,一經日光照射,即顯現出各種光耀之色彩,于夜中亦能放出螢光,而爲諸寶中之最勝者。經論中亦以金剛寶石來比喻菩薩所證得之金剛叁昧;以取其最勝之義。然經論中較少用此譬喻。
此外,據金剛頂疏卷一之說,世界之金剛有不可破壞、寶中之寶、戰具中之勝等叁義。另據北本涅槃經卷二十四、大乘義章卷九等舉出,金剛有能破、清淨、體堅、最勝、難測、難得、勢力、能照、不定、主、能集、能益、莊嚴、無分別等十四德。[大日經疏卷一、卷十五、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疏、金剛般若經贊述卷上、金剛仙論卷一、秘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十、梵語雜名、慧苑音義卷上、希麟音義卷七](參閱“金剛二義”3534)
(二)爲金剛草履之略稱。即指由蔺或槁做成之草履。(參閱“金剛草履”3555)
(術語)Vajra,梵語縛曰羅(曰或作日通用),一作跋折羅。譯言金剛。金中之精者。世所言之金剛石是也。抱撲子曰:“扶南出金剛,生水底石上,如鍾乳狀,體似紫石英,可以刻玉。雖鐵錐擊之,亦不能傷。唯羚羊角扣之,則渙然冰泮。”西使記曰:“金剛鑽出印毒。”按,印毒即印度也。梵網經古迹上曰:“金中精牢名曰金剛。”叁藏法數五曰:“金剛者,金中最剛,故雲金剛。”大藏法數四十一曰:“梵語跋折羅,華言金剛。此寶出于金中,色如紫英。百煉不銷,至堅至利,可以切玉,世所希有,故名爲寶。”南本涅槃經二十二曰:“如金剛寶置之日中,色則不定,金剛叁昧亦複如是。”據此則知金剛爲透明體。智度論五十九,說摩尼寶珠爲帝釋所執金剛之碎片曰:“有人言:是帝釋所執金剛用與阿修羅鬥時,碎落閻浮提。”可以證其爲寶石矣。梵語雜名曰:“金剛,梵語縛曰羅。”[囗@又](物名)以金剛所造之杵,名爲金剛。大日經一曰:“一切持金剛者,皆悉集會。”即金剛杵之略名也。大日疏一曰:“梵雲伐折羅陀羅,伐折羅即是金剛杵,陀羅是執持義,故曰譯雲執金剛,今謂持金剛。”[囗@又](天名)。持金剛杵之力士,謂之金剛。執金剛之略名。行宗記二上曰:“金剛者,即侍從力士,手持金剛杵,因以爲名。”
金剛石,其性堅利,堅故不爲他物所壞,利故能損壞他物,故佛經常以之比喻堅利。 - 陳義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