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曉經典或善于讀誦經文、諷吟梵呗之僧。在印度,原指通曉經典之僧侶。四分律卷十叁第二十九單提法條,解釋教化之語中,列舉贊偈、多聞、法師、持律、坐禅等五項,與此文相應之巴利律藏所列舉者爲:bha^n%aka(說者)、bahussuta (多聞者)、suttantika(經師)、vinaya-dhara(持律者)、dhamm-kathika (說法者)。此外,同書卷叁十八自恣揵度載有“通阿含”、卷五十房舍揵度載有“法師者”,巴利律藏中與此二者相當之處皆載爲 suttantika。善見律毗婆沙卷十四亦舉出學律衆(巴vinaya-gan!a )、學阿毗昙衆(巴abhidhammika-gan!a )、學修多羅衆(巴suttantika-gan!a )之語。由此可知漢譯之法師、通阿含、學修多羅等,皆相當于巴利語suttantika,意指通曉叁藏中之經藏者。然據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贊詠之禮(大五四·二二七上):“令一經師升師子座讀誦少經。”可推知印度已有用以指善于讀誦經文者。
所謂經師,在我國專指巧于諷誦經文者。梁高僧傳卷十叁慧忍傳(大五○·四一四下):“齊文宣感夢之後,集諸經師,乃共忍斟酌舊聲,诠品新異,製瑞應四十二契。”同書卷十叁亦設經師一科,列舉晉代帛法橋以下,至南齊慧忍等十一位經師之傳,並詳述經師之沿革。[辯正論卷叁隋文帝條、續高僧傳卷叁十雜科聲德篇]
(二)對于從事書寫經典之人,亦稱爲經師,在日本天平時代則稱爲經生,此種經生並未入僧籍。至後世,轉稱裱潢經卷者爲經師。
(雜名)讀經之法師。毗奈耶雜事四曰:“善和苾刍,作吟諷聲。贊誦經法。(中略)我欲親往奉彼經師。”同十叁曰:“經師律師論法師禅師,不以同類令聚一處。”梁高僧傳有經師之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