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對某一對象之作用有九種,連續不斷,循環如輪,稱爲九心輪。即: (一)有分心,即未接觸對象以前,毫無知覺思惟之心。(二)能引發心,即對對象能起強烈作用之心。(叁)見心,對對象起見、聞、嗅、味等六識之心作用。(四)等尋求心,判斷對象有無價值之心作用。(五)等貫徹心,洞悉對象價值之心作用。(六)安立心,知悉對象之價值後,而能以語言表達之心作用。(七)勢用心,根據前心之決定,進而對對象采取行動之心作用。(八)返緣心,動作既興,將欲休廢時,遂複返緣前所作事之作用。(九)有分心,此即還原至最初之有分心。以上雖分爲九種,然除見心通六識外,余者無非是意識之作用;又(一)與(九)同爲有分心,故九心實爲八心。此“有分心”系出自小乘上座部之說,大乘唯識宗則認爲有分心系指阿賴耶識而言。[攝大乘論釋卷二(無性)、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下本、佛教上座部九心輪略釋(湯用彤,往日雜稿)]
(名數)九心次第轉而成輪之意。爲小乘上座部所立,即謂心隨境轉,有九種之別也。成唯識論樞要卷下本,謂“上座部師,立九心輪:一有分,二能引發,叁見,四等尋求,五等貫徹,六安立,七勢用,八返緣,九有分也。然實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總說有九。故成九心輪。且如初受生時,未能分別,心但任運緣境而轉,名爲有分心。若有境至,心欲緣時,便生警覺,名爲能引發。其心既于此境上轉,見照矚彼(見心);既見彼已,便等尋求,察其善惡(等尋求心);既察彼已,遂等貫徹識其善惡(等貫徹心);而安立心,起語分別說其善惡(安立心);隨其善惡,便有動作(勢用心);勢用心生,動作既興,將欲休廢,遂複返緣前所作事(返緣心);既返緣已,遂歸有分,任運緣境(有分心);名爲九心,方成輪之義。其中,見心通于六識,余唯意識。有分心通于死生,返緣心唯得死。若離欲者之死,唯有分心。以既無我愛,返緣無所,不生顧戀也。未離欲者,以返緣心而死。有戀愛故,若有境至,則心可生。若無異境,則恒住有分,任運相續。然見與尋求,前後不定。無性攝論第二卷,謂五識于法無所了知者,先說見心也。複言見唯照矚者,卻結前心也。”彼文無九心輪之名。蓋此名爲起于慈恩者。攝大乘論上成唯識論叁等,引其中之有分識,聲聞乘中亦以異門密意爲巳說阿賴耶識之證。又出于成唯識論述記第四本,宗鏡錄第四等。
心對某一對象之一作用有九種,連續不斷,循環如輪,稱爲九心輪。此九種作用爲:一、有分心,即未接觸對象以前,毫無知覺思惟之心。二、能引發心,即對對象能起強烈作用之心。叁、見心,對對象起見、聞、嗅、味等六識之心作用。四、等尋求心,判斷對象有無價值之心作用。五、等貫徹心,洞悉對象價值之心作用。六、安立心,知悉對象之價值後,而能以語言表達之心作用。七、勢用心,根據前心之決定,進而對對象采取行動之心作用。八、返緣心,動作既興,將欲休廢時,遂複返緣前所作事之作用。九、有分心,此即還原至最初之有分心。以上雖分爲九種,然除見心通六識外,余者無非是意識之作用。見《成唯識論掌中樞要》。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