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開發之意;即破除衆生之無明,開如來藏,見實相之理。示,顯示之意;惑障既除則知見體顯,法界萬德顯示分明。悟,證悟之意;障除體顯後,則事(現象)、理(本體)融通而有所悟。入,證入之意;謂事理既已融通,則可自在無礙,證入智慧海。
依法華經卷一方便品載,諸佛爲一大事因緣而出現世間,即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出現于世間。關于“開示悟入”之解釋,法華文句卷四上,以四位、四智、四門、觀心等四種不同立場,闡釋開示悟入之理,並一一配列之:(一)就四位而言,四位系指菩薩修行過程中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四大階段。(1)以“開”配當十住位;謂于此階位之初,能破除無明,開顯如來藏,而見實相之理。(2)以“示”配當十行位;謂于此階位,惑障既除,知見之體亦自彰顯,此“體”圓備萬德,故舉凡法界之衆德,無不一一顯示分明。(3)以“悟”配當十回向位;謂于此階位,既已除障顯體,明了法界衆德,則必事理融通。(4)以“入”配當十地位;于此階位,事理既融,故自在無礙,任運自如,而入薩婆若(一切智)海。
(二)就四智而言,(1)以“開”配當道慧;謂于“實性”之中得以開發佛之智見。(2)以“示”配當道種慧;謂能了知十法界中諸道之種別,並了知解惑之相,一一皆爲佛之知見所顯示者。(3)以“悟”配當一切智;謂了知一切法之“一相寂滅”即了悟佛之知見。(4)以“入”配當一切種智;謂了知一切法之“一相寂滅相”而識知種種行類相貌,此即入于佛之知見。
(叁)就四門而言,四門系指天臺圓教所立之四法門。(1)以“開”配當空門;謂于空門所诠“一空一切空”之理中得以開發佛之知見。(2)以“示”配當有門;謂有門所诠“一有一切有”之理即顯示佛之知見。(3)以“悟”配當亦空亦有門;謂了達“一切亦空一切亦有”之理即體悟佛之知見。(4)以“入”配當非空非有門;謂證得“一切非空一切非有”之理即入于佛之知見。
(四)就觀心而言,此系由天臺宗所說“一心叁觀”中來直接闡釋此開示悟入之理。叁觀,指空、假、中叁觀。(1)謂了觀“心性叁谛”之理不可思議,且此觀明淨,無有疑滯,故名爲“開”。(2)又此一觀境雖不可思議,然能于空、假、中之心中宛然分別而不濫,故名爲“示”。(3)謂空、假、中之心,即叁而一,即一而叁,故名爲“悟”。(4)空、假、中之叁觀並非個別存其空、假、中叁者,而系齊照空、假、中于一心之中,故名爲“入”。[法華經論卷下、法華經義記卷叁、法華經玄義卷五上、維摩經玄疏卷四、法華義疏卷叁(吉藏)、法華經玄贊卷叁末、天臺四教儀集注卷上、臺宗二百題卷十五]
(術語)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使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也。是顯佛出世本懷之語。法華經方便品曰:“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舍利弗!是爲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開者如始開藏戶也。示者如現藏內之寶也。悟者如一一記得藏內寶物也。入者如入藏取寶物也。此開悟之淺深,次第配之于大乘之階位四十位。文句四上曰:“知見者,智知于理,見谛法。谛法無爲則無分別。以無爲故而有差別。約此知見,論開示悟入,以略擬廣則有四十位。(中略)開者,即是十位。初破無明,開如來藏,見實相理。示者,惑障既除,知見體顯,體備萬德,顯示分明,故名爲示。悟者,障除體顯,法界行明,事理融通,更無二趣。入者,事理既融,自在無礙,自在流注,任運從阿到荼,入薩婆若海。”
開是開佛知見,示是示佛知見,悟是悟佛知見,入是入佛知見,此開示悟入乃是佛出世的本懷。 - 陳義孝編
開是開佛知見,示是示佛知見,悟是悟佛知見,入是入佛知見。開示悟入乃是佛出世的本懷。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