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sukha-vedana^,巴利語同。受,爲領納對境而覺苦樂之精神作用。樂受,即領受順情之境,而覺身心適悅之精神作用。乃叁受之一,五受之一。在叁受中,謂于身、心有適悅感受。在五受中,于身之適悅感受,稱樂受;于心則稱喜受。然俱舍論卷叁謂,第叁靜慮無身受,只有心受,安靜而無分別,其適悅之受最重,故稱樂受,不稱喜受。[增一阿含經卷十二、卷四十二、成唯識論卷五、成實論卷六、大乘義章卷七]
(術語)叁受之一。領受順情之境,使身心適悅者。唯識論五曰:“領順境相,適悅身心,說名樂受。”大乘義章叁本曰:“順緣生適,名爲樂受。”
叁受之一。 - 陳義孝編
如受支差別中說。
二解 如二十一種受中說。
叁解 成唯識論五卷十四頁雲:領受境相,適悅身心;說名樂受。
四解 法蘊足論九卷十頁雲:雲何樂受?謂順樂觸所生身樂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樂受。複次修初、第二、第叁靜慮順樂受觸所起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樂受。
五解 集異門論五卷一頁雲:樂受雲何?答:順樂受觸所生身樂、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謂樂受。複次修初、第二、第叁靜慮時,順樂受觸所生身樂、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謂樂受。 - 朱芾煌
爲叁受之一,五受之一。受,爲領納對境而覺苦樂之精神作用。樂受,即領受順情之境,而覺身心適悅之精神作用。在叁受中,謂于身、心有適悅感受。在五受中,于身之適悅感受,稱樂受;于心則稱喜受。然俱舍論卷叁謂,第叁靜慮無身受,只有心受,安靜而無分別,其適悅之受最重,故稱樂受,不稱喜受。見《成唯識論》卷五。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