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vi^ta-mala,巴利語同。謂遠離煩惱之垢穢。一般慣稱“遠塵離垢”,系法眼(梵dharma -caks!u ,巴dhamma-cakkhu )之形容詞。四谛、緣起之理乃佛教正確之人生觀、世界觀,若能在理論上真實理解,即得照見真理之智慧眼(即法眼),而達初步聖者之須陀洹道(預流向)。以此法眼能遠離理論上之見惑,故稱遠塵離垢(梵virajavi^tamala ,巴同)。在原始佛教之經典中,聞佛陀與佛弟子說法而得遠塵離垢之法眼者甚衆,如雜阿含經卷五之差摩比丘、長阿含經卷二之庵婆婆梨女等。其後大乘經典亦承此說,如維摩诘所說經卷一佛國品即有(大一四·五叁九上)“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之語。[雜阿含經卷十五、有部律破僧事卷七、注維摩诘經卷一]
(術語)離煩惱之垢染也。維摩經佛國品曰:“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注曰:“肇曰:塵垢八十八使也。”
脫離煩惱的垢染。 - 陳義孝編
脫離煩惱的垢染。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