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毗跋耶斯?毗跋耶斯是什麼意思?

在丁福保佛學大詞典、翻譯名義集中都找到了“什麼是毗跋耶斯”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毗跋耶斯”的解釋

  (術語)譯曰念處。即四念處也。

【翻譯名義集】對“什麼是毗跋耶斯”的解釋

  此雲四念處。念即是觀,處即是境。智論釋曰:初習善法,爲不失故,但名念;能轉相轉心,故名爲想;決定智無所疑,故名智。大經雲:更有新醫,從遠方來,曉八種術,謂四枯四榮。言四枯者,人于五陰起四倒見,于色計淨,于受計樂,想行計我,心起常見。故令修四念處,破其四倒。初觀身不淨,一切色法,名之爲身,己名內身,眷屬及他名外身,若己若他名內外身。此叁種色,大論明五種不淨:一、生處,是身爲臭穢,不從蓮華生,亦不從薝蔔,又不出寶山。二、種子不淨,是身種不淨,非余妙寶物,不由淨白生,父母邪想有。叁、自性不淨,地水火風質,能變爲不淨,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潔。四、自相不淨,種種不淨物,充滿于身內,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五、究竟不淨,審谛觀此身,終必歸死處,難禦無反複,背恩如小兒。二、觀受是苦,意根受名內受,五根受名外受,六根受名內外受。于一根有順受、違受、不違不順受。于順生樂受,于違生苦受,于不違不順生不苦不樂受。樂受是壞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樂受是行苦。諸受粗細,無不是苦。叁、觀心無常。心王不住,體性流動,今日雖存,明亦難保。山水溜,斲石光;若不及時,後悔無益。四、觀法無我。法名軌則,有善法、惡法、無記法,人皆約法計我,我能行善、行惡、行無記。此等法中,求我決不可得。龜毛兔角,但有名字,實不可得。故經雲:起唯法起,滅唯法滅。但是陰法起滅,無人無我,衆生壽命,是名無我。此說別相念處,總相念處者,緣一境總爲四觀,此中應四句料簡,一、境別觀別(如上別說),二、境別觀總,叁、境總觀別(此二是總相念處之方便),四、境觀俱總,是總相念處。若作一身念處觀,或總二陰,乃至總五陰,是名境總觀別也。受心法念,亦複如是。阿毗昙中,明叁種念處,謂性、共、緣,對破叁種外道。四教義雲:一、性念處。智論雲:性念處是智慧性;觀身智慧是身念處,受心法亦如是。解者不同,有但取慧數爲智慧性,即是性念處。南嶽師解觀五陰理性,名性念處。故雜心偈:是身不淨相,真實性常定,諸受及心法,亦複如是說。二、共念處。智論雲:觀身爲首,因緣生道,若有漏、若無漏;受心法念處亦如是。解者不同,有師解雲:共善五陰,諸善心數法,合明念處。若南嶽師解,即是九想、背舍、勝處,諸對治觀門,助正道開叁解脫故,名爲共念處。故經雲:亦當念空法,修心觀不淨,是名諸如來,甘露灌頂藥。叁、緣念處。有師解通一切所觀境界,皆名緣念處觀;有言十二因緣境;有言慈悲所緣境。若南嶽師解:緣佛教說,所诠一切陰入界,四谛、事理、名義、言語、音詞、因果、體用,觀達無礙,能生四辯。于一切法,心無所礙,成無疑解脫,是緣念處觀也(明小乘境)。若依大乘以明四榮。如後分雲:阿難!如汝所問佛涅槃後依何住者?阿難!依四念處嚴心而住。觀身性相同于虛空,名身念處;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名受念處;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名心念處;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處。華手經雲:一切諸法皆名念處,何以故?一切諸法常住自性,無能壞故。斯乃即法是心,即心是法,皆同一性,性豈能壞乎? - 宋·普潤法雲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毗跋耶斯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