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Bodhiruci 。北魏僧。北天竺人。又作菩提留支。意譯爲道希。爲大乘瑜伽系之學者,資性聰敏,遍通叁藏,精通咒術。夙懷弘法廣流之志,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508),至洛陽,帝甚重之,敕住于永甯寺,從而翻譯梵經。計譯有十地經論、金剛般若經、佛名經、法集經、深密解脫經,及大寶積經論、法華經論、無量壽經論等,凡叁十九部一二七卷。
此外,師對判教亦有其獨到之看法。其依據涅槃經判釋一代佛法爲半滿兩教,謂佛成道後十二年內所說皆爲半字教,十二年後所說始屬滿字教。傳說師曾判立一音教,謂如來一音同時報萬,大小並陳,僅以衆生根性不同,隨類而有異解。師又別依楞伽經提倡頓漸二教之判。因與勒那摩提共譯十地經論,被尊爲地論宗之祖。又相對于勒那、慧光法系之相州南道派,師及道寵等一派則稱北道派。又嘗授昙鸾以觀無量壽經,後被尊爲淨土宗之初祖。天平年間(534~537)師猶在,後不知所終。[十地經論序、續高僧傳卷一、曆代叁寶紀卷叁、卷九]
(人名)又作菩提留支Bodhiruci,菩提鹘露支,譯曰道希。北天竺人,魏宣武帝時來洛陽多翻諸經。續高僧傳一曰:“菩提流支,魏言道希,北天竺人也。”十地經序曰:“叁藏法師菩提留支,魏言覺希。”二十唯識述記上曰:“菩提鹘露支,此雲覺愛,先雲覺喜,即魏時菩提流支法師。”
此名覺希。北印度人。遍通叁藏,妙入總持,志在弘法,廣流視聽。魏宣武帝,洛陽翻譯。 - 宋·普潤法雲
又作菩提留支,譯曰道希,北天竺人,北魏宣武帝時來到洛陽,翻譯經典。永平元年,與勒那摩提合譯《十地經論》十二卷。後來記載,對二人合譯一節頗多異說。《曆代叁寶記》卷九稱:“已上二論(指十地經論與寶積經論),菩提留支(與勒那摩提)並譯,且二德爭名,不相詢訪,其間隱沒,互有不同,致綴文言,亦有異處,後人始合。”而《續高僧傳》卷一、菩提流支傳則稱:“當翻經日,于洛陽內殿,各傳師習,不相詢訪。帝弘法之盛,略敘曲煩。敕叁處各翻,訖乃參校。其間隱沒,互有不同,致有文旨,時兼異綴,後人合之,共成通部。”這把二人合譯說成叁人(與勒那摩提及佛陀扇多)合譯。實際的情形,見崔光的《十地經論》序,序文雲:“以永平元年(公元五零八年)歲次玄枵(戊子)四月上日,命叁藏法師菩提留支、魏雲道希,中天竺勒那摩提、魏譯寶意,及傳譯沙門北天竺伏陀扇多(按:即佛陀扇多),並義學缁素一十余人,在太極紫庭譯出斯論十有余卷,斯二叁歲並以通俗之量,高步道門,群藏淵部,網不研攬,善會地情,妙盡論旨,皆手持梵文,口自敷唱,片辭只說,辯旨蔑遺,于時皇上,親纡玄藻,區翰輪首,臣僧徒毗贊下風,四年首夏,翻譯周訖。”由此可知,此論譯于魏永平年間(五○九至五一一),由菩提留支和勒那摩提,在洛陽合譯,而由佛陀扇多協助傳譯。事後菩提留支和勒那摩提都宣講《十地經論》,由于講解上的意見不同,而形成爲以後的“相州南派”與“相州北派”。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