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ma^tsarya-ra^ga。悭吝貪著之意。即惜物而不布施與人,並貪求而無滿足。法華經方便品(大九·八上):“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則墮悭貪。”大乘起信論(大叁二·五八一上):“以知法性體無悭貪故,隨順修行檀波羅蜜。”此悭貪之心,可以六度中之布施波羅蜜對治之。又俗稱無情且苛酷爲悭貪,蓋系由悭吝貪著之義而轉來者。[中阿含經卷叁十一、菩薩本行經卷上、法華經文句卷四下]
(術語)惜物而不與人,貪求而無飽足之心。法華經方便品曰:“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則墮悭貪。”中阿含經叁十一曰:“我見世間人,有財癡不施。得財複更求,悭貪積聚物。”文句四下曰:“悭貪墮此趣,此趣多饑渴,故名餓鬼。”
悭與貪。自己的東西不舍得給人家叫做悭;看見人家的東西就想要叫做貪。 - 陳義孝編
吝啬又貪心,「悭」讀作「千」,吝啬。 - 莊春江居士編
自己的東西不舍得給人家叫做悭,看見人家的東西就想要叫做貪。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