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衲衣,即僧衣。系以破舊布之修補縫綴而成。又作弊衲衣、壇衲衣。因常以五色或多種顔色混合製成,故亦稱五衲衣。僧侶由于穿著衲衣,故亦自稱衲僧、老衲、布衲、野衲、拙衲等。
據釋氏要覽卷上載,衲衣之來源有五種︰(一)有施主衣,(二)無施主衣,(叁)往還衣(包死人衣),(四)死人衣,(五)糞掃衣(梵pa^m!su -ku^la )。糞掃衣指棄置之破衣碎片,可分爲︰(1)道路棄衣,(2)糞掃處衣,(3)河邊棄衣,(4)蟻穿破衣,(5)破碎衣。然于佛教盛行後,僧尼衣服已非如此。
有關衲衣之梵文原語,于十二頭陀經、十誦律卷叁十九、慧琳音義卷十一等,皆以衲衣即爲糞掃衣之異稱;于法華經卷四勸持品,則謂衲衣之梵語爲 kantha^,又于四分律卷四十叁迦絺那衣犍度、摩诃僧祇律卷八、解脫道論卷二頭陀品、大乘義章卷十五頭陀義兩門分別條等,皆以衲衣與糞掃衣有別。故衲衣與糞掃衣或指同一物,惟就衣材而言,稱爲糞掃衣;就製法而言,則稱衲衣。[十誦律卷四、卷叁十六、卷叁十七、四分律卷四十一衣犍度、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下一、大宋僧史略卷上、祖庭事苑卷叁]
(雜語)僧衣也。衲謂補綴。百衲衣。極言其補綴之多也。智度論曰:“比丘曰:佛當著何等衣?佛言:應著衲衣。”
很多補綴的衣,亦即僧衣。 - 陳義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