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名)人死後之四十九日也。北史胡國珍傳,诏自始薨至七七,皆爲設千僧齋。
民間有“七七”之俗。人死之後,親屬每隔七天營齋
治喪,或延僧追薦。依次爲頭七、二七直至七七(斷七),共四十九天。“七七”之俗起源很早。《北史·外戚傳》記載,外戚胡國珍去世後,魏孝明帝在“七七日中”爲他設千僧齋,並度僧七人。“七七”之俗出于佛教的因果輪回之說。佛教認爲,除大善、大惡者因業力牽引極大而直接投生轉世外,一般人在死後生前都有一種過渡狀態的“中陰身”。據說“中陰身”脫離了粗濁的軀殼,由意念凝聚微細的物質而成,常人無法感知其存在。“中陰身”如小兒大小,感覺敏銳,行動迅捷。“中陰身”逢到轉世機緣,即生“倒心”,因來世父母交會而投入胎中。這種轉世機緣以七日爲一期,最多四十九天內,必然投生,進入下一次輪回。這便是“七七”薦亡的教義上的依據(可參閱《瑜伽師地論》卷一等)。在“七七”期間,以“善願功德力”(如營齋、修福、念佛、誦經)追薦亡人,可使他不墮落到地獄等“惡道”,而可望超生到“人天”等“善趣”中,甚至可能往生“淨土”,這就是所謂“超度”。 (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