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七識住?七識住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叁藏法數、法相辭典、阿含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七識住”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七識住”的解釋

  梵語saptavijn~a^na-sthitayah!。有情依果報受生叁界,其識所愛樂、止住之處有七,又作七識處、七識止處、七神識止處。即:(一)身異想異識住,又作身異想異如人一分天,指人界、六欲天及劫初起除外之色界初禅天,此處之有情身相、容貌皆異,苦樂、不苦不樂之想各亦差別,故稱身異、想異。(二)身異想一識住,又作身異想一如梵衆天謂劫初起,指色界初禅之劫初起之梵衆天,彼等皆自想爲大梵王所生,大梵王亦想此諸梵衆皆我所生。同執一因無別想,故想一;然大梵王身量高廣,容貌、威德、言語、光明、衣冠等,一一異于梵衆,故身異。(叁)身一想異識住,又作身一想異如極光淨天,爲色界第二禅。此中有情身相、容貌無異,樂與非苦樂二想交參,故稱身一想異。(四)身一想一識住,又作身一想一如遍淨天,爲色界第叁禅。此中有情身相無異,唯有樂想,故想一。(五)空無邊處識住,超出一切之有色處。(六)識無邊處識住,超出一切之空無邊處。(七)無所有處識住,超出一切識無邊處。後叁識住爲無色界之下叁天。此七處爲識之安住處,爲有情皆希往止之所,故稱識住。[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經、俱舍論卷八]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七識住”的解釋

  (術語)見識住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七識住”的解釋

  (名數)于叁界五趣,長養其識,欲識自住,差別所樂,而立七識住:一、第一識住,爲有色身之有情,身想共異之處,即人趣之全及一分之天也。一分之天者,欲界之六天與色界初靜慮叁天,除劫初起之有情,余時之有情也。是有情各自之身形有小大勝劣,思想亦名異,故曰身想俱異。二、第二識住,爲同有色身之有情,身異想一之處,即色界初靜慮叁天之梵天也。身異者,以大梵天王之身與梵衆之身有大小勝劣之差故也。想一者,梵衆起想,以爲我等皆是大梵王所生,大梵王亦起想,以爲此諸梵衆皆是我所生,其思想同一也。叁、第叁識住,爲同有色身之有情,身一想異之處,即色界第二靜慮之叁天也。身一者,以彼天人之形貌皆同故也。四、第四識住,同爲色身有情,身一想一之處,即色界第叁靜慮之叁天也。以身形同一,故曰身一。唯爲樂受之想,故曰想一。五、第五識住,無色界之二無邊處天也。六、第六識住,無色界之識無邊處天也。七、第七識住,無色界之無所有處天也。已上叁天處無身形。唯有舍受想而已。然而于叁界五趣中,諸惡趣有重苦受能損識,有情之心,不樂來止,故不立爲識住。又色界之第四靜慮,有無想天。又無色界之非想非非想天,有滅盡定,能滅識而不使相續,故彼二處亦不立爲識住。見俱舍論八。又余處有情之心樂來,若至于此,則不願更出。故說名識住。于諸惡趣二善俱無,故非識住。又第四靜慮心,恒欲求出。謂第四靜慮有無雲,福生,廣果之叁及無想天與五淨居天之九天(薩婆多無想收于廣果上座部開之)。其中初叁天,凡聖同居。而諸凡夫求入無想天,諸聖者樂入五淨居天或無色,若淨居天之聖者,樂證圓寂。故處于識住。又非想天心識昧劣,故非識住。

【叁藏法數】對“什麼是七識住”的解釋

  [出阿毗昙論]  識即心識。住者。謂此識隨所感報而安住也。論中不及四禅天非想非非想天者。偈曰。善處在欲界。及色界叁地。無色界亦然。是說爲識住。(色界叁地者。初禅。二禅。叁禅也。無色界亦然者。謂亦有叁地。空處。識處。無所有處也。)一欲界人天識住謂欲界中人若初受生。此識即托母胎。遂依母息出入。及出胎身而住。又右因修戒善。感報而生欲天。此識即依化生之身而住。是爲欲界人天識住。(戒善者。五戒十善也。)二初禅天識住謂于欲界修習禅定之時。忽覺身心凝然。運運而 - 明·一如等 撰

【法相辭典】對“什麼是七識住”的解釋

  瑜伽十四卷二十叁頁雲:又有七種諸有情類受生處所。于彼處所受生有情,諸識現前相續而住。于叁界中,唯除惡趣,無想有情,及非想非非想處。由惡趣中,極可厭故;不立識住。無想有情一向轉識不現行故;不立識住。非想非非想處,行與不行,不決定故;不立識住。身異類故;名種種身。想異類故;名種種想。當知與此相違,名一種身,一種想。梵世已下,身形異類。所生身形,種種色相,有差別故。于梵世中,初受生時,彼諸梵衆,鹹作是念:我等皆是大梵所生。爾時梵王亦作是念:是諸梵衆,皆吾所生。如是彼想,非有異類。第二靜慮已上,一切諸天、身光等照故;名一種身。光音天、衆先後生者、由睹梵世猛焰燒然,爾時便有怖不怖想;是故于彼有異類想。
  二解:俱舍論八卷七頁雲:卽于叁界及五趣中,如其次第,識住有七。其七者何?頌曰:
  身異及想異 身異同一想
  翻此身想一 並無色下叁
  故識住有七 余非有損壞。
  論曰:契經中說:有色有情,身異想異。如人,一分天。是第一識住。一分天者:謂欲界天,及初靜慮。除劫初起。言身異者:謂彼色身,種種顯形狀貌異故。彼由身異,或有異身。故彼有情,說名身異。言想異者:謂彼苦、樂、不苦不樂,想差別故。彼由想異,或有異想;故彼有情,說名想異。有色有情身異想一;如梵衆天。謂劫初起。是第二識住。所以者何?以劫初起彼諸梵衆,起如是想:我等皆是大梵所生。大梵爾時,亦起此想:是諸梵衆,皆我所生。同想一因,故名想一。大梵王身,其量高廣;容貌威德言語光明衣冠等事,一一皆與梵衆不同。故名身異。經說梵衆作是念言:我等曾見如是有情,長壽久住,乃至起願,雲何當令諸余有情,生我同分。于彼正起此心願時,我等便生彼同分內。梵衆何處曾見梵王?有余師言:住極光淨,從彼天沒,來生此故。雲何今時不得第二靜慮,而能憶念彼地宿住事耶?若彼已得第二靜慮;雲何緣大梵猶起戒禁取?有余師說:住中有中,彼住中有中,無長時住義。以于受生,無障礙故。如何梵衆可作念言:我等曾見如是有情長壽久住?是故梵衆,卽住自天,憶念此生前所更事。謂先見彼長壽久住,後重見時,起如是念。有色有情身一想異,如極光淨天,是第叁識住。此中舉後,兼以攝初;應知具攝第二靜慮。若不爾者;彼少光天、無量光天、何識住攝。彼天顯形狀貌不異,故名身一。樂、非苦樂,二想交參,故名想異。傳說:彼天厭根本地喜根已;起近分地舍根現前。厭近分地舍根已,起根本地喜根現前。如富貴人,厭欲樂已;便受法樂。厭法樂已;複受欲樂。豈不遍淨想亦應然?非遍淨天曾有厭樂。以樂寂靜,曾無厭時。喜則不然。擾動心故。經部師說:有余契經,釋彼天中有想異義。謂極光淨有天新生,未善了知世間成壞;彼見下地火焰洞然,見已便生驚怖厭離。勿彼火焰,燒盡梵宮;令彼皆空,上侵我處。彼極光淨有舊生天,已善了知世間成壞;便慰喻彼驚怖天言:淨仙淨仙!勿怖勿怖。昔彼火焰燒盡梵宮。令其皆空,卽于彼滅,彼于火焰,有來不來想;及怖不怖想;故名想異。非由有樂非苦樂想,有交參故;得想異名。有色有情身一想一、如遍淨天,是第四識住。唯有樂想,故名想一。初靜慮中,由染汙想,故言想一。第二靜慮,由二善想,故言想異。第叁靜慮,由異熟想,故言想一。下叁無色,名別如經。卽叁識住。是名爲七。此中何法名爲識住?謂彼所系五蘊四蘊;如其所應;是名識住。所余何故非識住耶?于余處皆有損壞識法故。余處者何?謂諸惡處,第四靜慮,及與有頂。所以者何?由彼處有損壞識法,故非識住。何等名爲損壞識法?謂諸惡處,有重苦受,能損于識。第四靜慮,有無想定,及無想事。有頂天中,有滅盡定,能壞于識,令相續斷;故非識住。複說若處,余處有情,心樂來止;若至于此,不更求出;說名識住。于諸惡處,二義俱無。第四靜慮,心恒求出。謂諸異生,求入無想。若諸聖者,樂入淨居。或無色處。若淨居天,樂證寂滅。有頂昧劣,故非識住。
  叁解:集異門論十七卷四頁雲:七識住者:雲何爲七?答:有色有情,種種身,種種想。如人及一分天。是名第一識住。有色有情,種種身,一種想。如梵衆天劫初起位。是名第二識住。有色有情,一種身,種種想,如光音天。是名第叁識住。有色有情,一種身,一種想,如遍淨天。是名第四識住。無色有情,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如空無邊處天。是名第五識住。無色有情,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如識無邊處天。是名第六識住。無色有情,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如無所有處天。是名第七識住。如彼卷五頁至九頁廣釋。
  四解:品類足論五卷十五頁雲:有七識住。謂有色有情身異想異。如人、一分天。是初識住。有色有情,身異想一。如梵衆天劫初時。是第二識住。有色有情,身一想異。如極光淨天。是第叁識住。有色有情,身一想一。如遍淨天。是第四識住。無色有情,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如空無邊處天。是第五識住。無色有情,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如識無邊處天。是第六識住。無色有情,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如無所有處天。是第七識住
  五解:品類足論七卷九頁雲:初識住雲何?謂有色有情,身異想異。如人一分天。是初識住。此中初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最在初。彼系諸色受想行識,總名識住。第二識住雲何?謂有色有情,身異想一,如梵衆天劫初時。是第二識住。此中第二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二。彼系諸色受想行識,總名識住。第叁識住雲何?謂有色有情,身一想異。如極光淨天。是第叁識住。此中第叁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叁。彼系諸色受想行識,總名識住。第四識住雲何?謂有色有情,身一想一,如遍淨天。是第四識住。此中第四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四。彼系諸色受想行識,總名識住。第五識住雲何?謂無色有情,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如空無邊處天。是第五識住。此中第五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五:彼系諸受想行識,總名識住。第六識住雲何?謂無色有情,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如識無邊處天。是第六識住。此中第六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六。彼系諸受想行識,總名識住。第七識住雲何?謂無色有情,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如無所有處天。是第七識住。此中第七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七。彼系諸受想行識,總名識住。
  六解:大毗婆沙論一百叁十七卷六頁雲:七識住者:如契經說:有色有情,身異想異。如人、一分天,是第一識住。有色者:謂彼有情,有色可了。有色身,有色界處蘊,有色施設;故名有色。有情者:謂谛義、勝義、有情不可得;非實有體。然于界處蘊中,假想施設;說爲有情。[木*奈]落、意生、儒童、養者、補特伽羅、命者、生者、故名有情。身異者:謂彼有情,有種種身,種種顯形,狀貌差別;故名身異。想異者:謂彼有情,有樂想、苦想、不苦樂想;故名想異。如人一分天者:人則一切人。一分天,謂欲界天。是第一識住者:第一則次第中最初數。識住、謂彼所系色受想行識。釋識住義,已如前說。有色有情,身異想一。如梵衆天。謂彼初起。是第二識住。有色等如前說。想一者:謂彼有情,染想無異。如梵衆天者:此顯梵世諸天。謂彼初起者:謂彼初生,同是起染想:後便想異。是第二識住者:第二准前。識住如前說。有色有情,身一想異。如極光淨天。是第叁識住。有色等如前說。身一者:謂彼有情,有一類身,一類顯形,狀貌無別。想異者:謂彼有情,有樂想,不苦不樂想。由彼諸天,厭根本地喜根,已起近分地舍根現前;厭近分地舍根,已起根本地喜根現前。如富貴人、厭欲樂已;欣住法樂。厭法樂已;欣住欲樂。如極光淨天者;此顯第二靜慮諸天。有色有情,身一想一。如遍淨天。是第四識住。有色等如前說。想一者:謂彼有情,有無覆無記無差別想。如遍淨天者:此顯第叁靜慮諸天。無色有情,一切色想,皆超越故;諸有對想,皆隱沒故;于別異想,不作意故;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如隨空無邊處天。是第五識住。無色有情一切空無邊處皆超越故。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如隨識無邊處天。是第六識住。無色有情,一切識無邊處,皆超越故;入無少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如隨無所有處天。是第七識住。此中諸無色者:謂彼有情,無色可了,無有色身,無色界處蘊,無色施設;故名無色。有情等如前說。一切空無邊處皆超越等,如余處說。識住者:謂彼所系受想行識。如彼廣說。 - 朱芾煌

【阿含辭典】對“什麼是七識住”的解釋

另譯作「七識神住處、七識住處、七識處」,即「七個識的依止處」,指「天及人、梵天、光音天、遍淨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 - 莊春江居士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七識住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