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叁不退?叁不退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叁藏法數、佛學常見辭彙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叁不退”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叁不退”的解釋

  修行佛道之過程中,以既得悟之功德而入于不退失之地位,稱爲不退。叁不退,即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一)位不退,既修得之位不退失。(二)行不退,于所修之行法不退失。(叁)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轉。此叁不退配以菩薩之行位,諸宗說法不一。法相宗以依萬劫修因入十住之位,成就唯識觀,無複退墮惡業流轉生死之位,稱爲位不退;既入初地,成就真唯識觀,于利他之行不退失,稱爲行不退;八地以上,得無功用之智,念念入真如海,于定散中恒常自在,稱爲念不退。天臺宗則以別教之初住至第七住爲位不退,于此間斷滅見思之惑而永超叁界之生死;以第八住至十回向之終爲行不退,于此間破除塵沙之惑而不退失利他之心;以初地以上爲念不退,此時既斷無明之惑,永不退失中道之正念。如配以圓教,則初信至第七信爲位不退;第八信至第十信之終爲行不退;初住以上爲念不退。

  另據吉藏之法華義疏卷一載,叁不退之異說有四:(一)十住位中,第七住以上之菩薩不再退轉二乘地,稱位不退;十地之中,第七地菩薩所作之修行不再退轉,稱行不退;第八地以上之菩薩入無功用道,自然進道而不動念,稱念不退。(二)外凡六心稱爲位退,七心以上稱位不退,余二者如同前釋。(叁)習種性,稱位不退;道種性,解行純熟,稱行不退;初地以上得無生忍,不複生心動念,稱念不退。(四)十信十住是信不退,十行是位不退,十回向是行不退,十地是念不退。叁不退若加上處不退,即爲四不退。[法華義疏卷二、維摩經略疏卷一、法華玄義卷四上、法華文句記卷二中](參閱“不退”984)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叁不退”的解釋

  (名數)見不退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叁不退”的解釋

  (名數)一位不退,既修得之位次不退失也。二行不退,于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也。叁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轉也。此叁不退配于菩薩之行位,依諸宗而異。據法相大乘,則依萬劫修因,入十住之位,雖識觀成就,無複退墮惡業流轉生死之位,謂之位不退。既入初地成就真唯識觀于利他之行不退失,謂之行不退。八地已去,得無功用智念念入真如海,謂之念不退(西方要決之十住毗婆沙論)。又天臺一家,自別教之初住至第七住爲位不退,此間斷見思之惑,而永超叁界之生死也。自第八住至十回向之終爲行不退,此間破塵沙之惑,而不退失利他也。初地以上爲念不退,斷無明之惑,而不失中道之正念也。如配之于圓教,則自初信至第七信爲位不退,自第八信至第十信之終爲行不退,初住已上爲念不退。觀經妙宗鈔下曰:“若破見思名位不退,則永不失超凡假。伏斷塵沙名行不退,則永不失菩薩之行。若破無明名念不退,則不失中道正念。”

【叁藏法數】對“什麼是叁不退”的解釋

  [出觀經妙宗鈔]  一位不退謂別教菩薩。從初住位中斷見惑。二住至七住位中斷思惑。則永不退失超凡之位。故名位不退。(初住即十住。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也。)二行不退謂別教菩薩。從八住已去至十行位中伏斷塵沙之惑。則永不退失菩薩之行。故名行不退。(十行者。歡喜行。饒益行。無嗔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善法行。真實行也。)叁念不退謂別教菩薩。從初地已去破無明惑。則永不退失中道正念 - 明·一如等 撰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叁不退”的解釋

  一、位不退,既修得之位不退失;二、行不退,于所修之行法不退失;叁、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轉。 - 陳義孝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叁不退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