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叁科?叁科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中國百科全書、英漢對照詞典、叁藏法數、唯識名詞白話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叁科”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叁科”的解釋

  一切諸法分爲蘊、處、界叁類,稱爲叁科。蘊處界又作陰入界、陰界入。即:(一)五蘊,又作五陰、五衆、五聚。指色、受、想、行、識。(二)十二處,又作十二入。指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叁)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俱舍論卷一載,依愚之差別,爲愚于心所者細別心所而說五蘊,爲愚于色法者細別色法而說十二處,爲愚于色、心二法者細別色、心二法而說十八界;依根之利鈍,爲利根者說五蘊,爲中根者說十二處,爲鈍根者說十八界;依樂欲之不同,爲欲略者說五蘊,爲欲中者說十二處,爲欲廣者說十八界。即由叁科觀察人及世界,依愚夫迷悟之不同情況,破我執之謬,立無我之理。

  小乘諸部于叁科立有假實之論。其中,說一切有部主張叁科皆實,經部主張蘊、處爲假,界爲實。俱舍論則以蘊爲假,處、界二者爲實。依俱舍論,蘊有積集之義,積集多法爲蘊,故蘊爲假法;處、界二者則不然,故爲實。有部認爲蘊中之一法有蘊之相,即稱爲蘊,而不須積集多法始稱爲蘊,故以蘊爲實法。經部則認爲“處”乃極微積聚,爲識之生門,故爲假。華嚴五教章卷一之十宗判之第四“現通假實宗”列舉說假部等之說,即于叁科中,以蘊爲實,處、界爲假,因爲處爲六根六境相對,界爲根境相對、識境相對、根識相對始能成立,蘊則不然。[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一、卷七十二、卷七十叁、卷七十四、雜阿毗昙心論卷一、俱舍論光記卷一、大乘義章卷八本之末、百法問答鈔卷一](參閱“十二處”343、“十八界”356、“五蘊”1212)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叁科”的解釋

  (術語)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叁門,舊譯曰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叁門皆爲欲破凡夫實我之執而施設。爲凡夫之迷執有偏頗,迷于心偏重者,合色而爲一,開心而爲四,立五蘊。色蘊之一,色也,後之受想行識,心之差別也。次爲迷于色偏重者開色而爲十,合心而爲二,立十二處。五根五境之十處,色也。意根法境之二處,心也。次爲色心共迷者,開色而爲十,開心而爲八。立十八界。五根五境之十界,色也。意根與法境及六識之八界,心也。此次第即上中下之叁根也。說見毗婆沙論七。法界次第上之上。密教以之配于胎藏界佛蓮金之叁部。爲迷于心法者,說五蘊,表金剛部之智。爲迷于色法者,說十二處,表蓮華部之理(密教色屬于法理),爲色心雙迷者,說十八界,表蓮金不二之佛部。見秘藏記鈔九。

【中國百科全書】對“什麼是叁科”的解釋

  Sanke

  大小乘都承認的分類法,即把一切諸法分爲五蘊、十二處(又稱十二入)、十八界。1、五蘊。即指構成人的五種要素的集聚。色,即物質世界,對人來說是指身體及肉體的物質性;受,即感覺;想,即表象作用;行,即意志;識,即統一各種心理作用的意識。2、十二處。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境(色、聲、香、味、觸、法)。亦即六種感覺器官及其相對的客觀對象。3、十八界。即六根、六境以及由此而産生的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叁科的分類法,要求佛教徒從這叁方面來觀察人和人所面對的客觀世界,目的是破除“我執”的謬見,認識“無我”的道理。

【英漢對照詞典】對“什麼是叁科”的解釋

Three  Classifications  ==  叁科

Buddha  shows  that  a  person  is  nothing  more  than  a  combination  of  various  elements  which  come  together  under  suitable  conditions.  They  are  
1.the  Five  Skandhas五蘊  
2.the  Twelve  Bases十二處  
3.the  Eighteen  Fields十八界

【叁藏法數】對“什麼是叁科”的解釋

  [出婆沙論並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論雲。若迷心不迷色。則合色開心。數爲五蘊。若迷色不迷心。則合心開色。數爲十二入。若心色俱迷。則心色各開。數爲十八界。如此開合說者。爲令衆生于所學處委細而觀。故有叁科不同焉。一五蘊(亦名五陰。)蘊。積聚也。謂積聚色受想行識五法。以成身也。如業爲迷心偏重者。合眼耳鼻舌身五根。但名爲色。開意之一根爲受想行識。令其細觀于心。是爲合色開心。故說五蘊也。二十二入入涉入也。謂六根六塵互相涉入也。如來爲迷色偏重者。開色爲眼耳鼻 - 明·一如等 撰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對“什麼是叁科”的解釋

一切諸法分爲叁類,即蘊、處、界,此稱爲叁科。蘊、處、界作陰、界、入,即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五蘊,又作五陰,指色、受、想、行、識。二、十二處,又作十二入。指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叁、十八界,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叁科開合之理由,《俱舍論》卷一載,依智愚的差別,對愚于心所者細別心所而說五蘊,對愚于色法者細別色法而說十二處,對愚于色、心二法者細別色、心二法而說十八界;依根之利鈍,對利根者說五蘊,爲中根者說十二處,爲鈍根者說十八界;依樂欲之不同,爲欲略者說五蘊,爲欲中者說十二處,爲欲廣者說十八界。即由叁科觀察人及世界,依愚夫迷悟之不同情況,破我執之謬,立無我之理。見《大乘廣五蘊論》。 - 于淩波居士著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叁科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