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無漏法”之對稱。指諸漏(煩惱)互相隨增(隨順增長)之法。亦即指四谛中苦、集二谛之法。漏,爲漏泄之義,即指諸煩惱;此諸煩惱于苦、集二谛之相應法及其所緣之境中,互相隨順,互相增長,故稱苦、集二谛之法爲有漏。至于緣滅、道二谛所生之諸漏,因其互不隨增,故滅、道二谛之法非有漏法。
據俱舍論光記卷一載,佛陀入滅後五百年中,炎羅縛蠋國有法勝論師,于所著之阿毗昙心論中,以“隨生”解釋有漏。其後,法救論師著作雜阿毗昙心論,以續補法勝之說。法救認爲滅、道二谛雖亦能生諸漏,然此漏非有漏,故以“隨生”之“生”義爲不當,而將之改爲“隨增”,今隨增之說,即根據法救之說而來。隨增可分爲二種:(一)相應隨增,即煩惱與其相應之心所互相隨順增長。(二)所緣隨增,即煩惱與其所緣之境互相隨順增長。
此外,據俱舍論卷一所舉,有漏之異稱有取蘊、有诤、苦、集、世間、見處、叁有等多種,而有漏法則爲世間叁有中苦、集之因果的總稱。又同書卷二中,以十八界中之五根、五境、五識等十五界爲有漏,其余之意、法、意識叁界,通于有漏與無漏。
關于有漏法之解說,諸部派有不同之看法,玆略述如下:(一)說一切有部以隨增爲有漏之義,故認爲苦、集二谛爲有漏法。然自相續中的六識之煩惱,不與善及無覆無記之心俱起,此乃無隨增之義,故善及無覆無記之心不應爲有漏法。(二)分別論者及大衆部之諸師以隨眠爲不相應法,在所緣之境及相應法中不隨增,然以其相續現起之故,而認爲善及無覆無記之心亦爲有漏法。此外,諸師並認爲,有部以五根等十五界爲有漏,而佛身屬于十五界中,故佛身亦爲有漏之說不當,而以佛永斷隨眠,其身即是無漏之說反駁之。(叁)經部諸師認爲自身中有有漏之種子,由此種子能生善及無覆無記之心,故此心即是有漏。(四)唯識大乘則破斥上述諸說,而以第七末那之我執爲漏之體,凡與之俱轉者,皆稱爲有漏法。亦即與六識相應之煩惱,雖有“漏”之義,然第七識爲諸識之染淨依,恒常相續而不間斷,故以之爲漏之體,而與之俱轉者,稱爲有漏法。[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二、卷七十六、卷八十六、雜阿毗昙心論卷一、俱舍論卷十叁、卷十九、順正理論卷一、卷四十九、成唯識論卷五、卷十、俱舍論光記卷二、卷十九、成唯識論述記卷五末、卷十末、法華經玄贊卷一](參閱“無漏法”5129)
瑜伽六十六卷十叁頁雲:問:如世尊言:雲何有漏法?謂意世間,法世間,意識世間。此何密意?答:世尊依彼不斷應斷世間意,法、及與意識,說如是言。此中世尊說多種有。謂欲有,色有,無色有。彼廣建立,如聞所成慧地,佛教所應知處。
二解 俱舍論一卷叁頁雲:有漏法雲何?謂除道谛,余有爲法。所以者何?諸漏于中,等隨增故。緣滅道谛,諸漏雖生;而不隨增。故非有漏。
叁解 品類足論六卷四頁雲:有漏法雲何?謂十處,二處少分。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