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類別八識爲叁種,是爲叁識。此系四卷楞伽經卷一所說。(一)真識,指自性清淨真淨之識,即淨分之第八阿賴耶識;此識能了別真實之自體。(二)現識,指所藏之種子變現根身與世界之識,即染分之第八阿賴耶識;然亦有以第七末那識能了別妄相,而別爲妄識者。(叁)分別事識,指起六塵等諸境分別之識,即六、七二識;然亦有以前六識能了別事相,而別爲分別事識者。此外,十卷楞伽經卷二亦舉出轉相識、業相識、智相識等叁識之說。[維摩經玄疏卷五、中觀論疏卷七本、大乘起信論義疏卷上之下、大乘義章卷叁末、卷十叁](參閱“八識”316)
(二)指天臺宗所立九識之後叁識,即第九清淨識之阿摩羅識、第八無沒識之阿賴耶識與第七分別識之末那識。金光明經玄義卷上(大叁九·四上):“雲何叁識?識名爲覺了,是智慧之異名爾。庵摩羅識是第九不動識,若分別之,即是佛識;阿梨耶識即是第八無沒識,猶有隨眠煩惱與無明合,別而分之,是菩薩識;(中略)阿陀那識是第七分別識,诃惡生死,欣羨涅槃,別而分之,是二乘識。”又法華玄義卷五下以此叁識類通真性、觀照、資成等叁軌,且廣亘十種叁法,亦即叁識、叁軌乃至叁道,皆同體異名,同爲叁千叁谛圓具之妙法,是故法法圓通融即。[法華玄義釋簽會本卷五下、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叁之一、法華玄義私記卷五末](參閱“十種叁法”483、“叁軌”591、“阿摩羅識”3671)
(術語)就心識之真妄而立叁識之不同:一、真識,自性清淨心也。第八阿賴耶識,通真不通妄。妄者染,真者淨也。謂其淨分也。二、現識,變現之意也。第八識,含藏一切善惡種子,而變現根身世界。故名。叁、分別識,于六塵等種種之諸境而起分別也。第七末那識由傳送第六意識而起分別,故名。見楞伽經。[囗@又]末那識,阿賴耶識,奄摩羅識之稱。見翻譯名義集。
(名數)楞伽經所說:一,真識,如來藏也,又自性清淨心也。離生滅相之真心也。起信論名之爲心,亦名如來藏。性宗唯識不立此識。二,現識,又名藏識。真心與無明和合而生染淨法之識體也。起信論所謂阿梨耶識之業轉現叁細也,唯識論所謂阿賴耶識也。但彼不立真妄和合之義。叁,分別事識,名轉識。緣現識而生之眼等六識也。起信亦名分別事識。楞伽經一曰:“略說有叁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爲叁?謂真識、現識、分別事識。”
[出翻譯名義] 一末那識梵語末那。華言染汙意。染汙者。謂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四惑常俱。意者。謂常思慮第八識度量爲我。即第七識也。二阿賴耶識梵語阿賴耶。華言藏識。謂此識能含藏善惡諸法種子。即第八識也。叁庵摩羅識梵語庵摩羅。華言清淨識。翻譯名義雲。第八阿賴耶。若至我見永不起位。即舍賴耶之名。別受清淨之稱。即第九識也。(我見永不起者。謂諸惑淨盡也。) - 明·一如等 撰
[出楞伽經] 識即心識也。以心有真有妄。故有叁識之不同焉。一真識真識者。謂自性清淨心也。蓋第八阿賴耶識。通真通妄。妄即是染。真即是淨。今言淨分。故名真識也。(梵語阿賴耶。華言藏識。謂能含藏一切善惡種子故也。二現識現謂變現。即能生諸法之本也。此言第八識。含藏一切善惡種子。變現根身世界。故名現識也。(根身者。眼等諸根也。)叁分別識分別識者。謂于六塵等種種諸境而起分別也。此言由第七末那識。傳送第六意識。能起分別。故名分別識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 - 明·一如等 撰
1.真識、現識、分別事識。真識就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也就是離生滅相的真心;現識就是能變現的識,也就是阿賴耶識,因它含藏一切的善惡種子,能變現根身世界;分別事識就是依阿賴耶識而生的眼耳等六識,在六塵境界中起種種的分別。2.指末那識、阿賴耶識、奄摩羅識。 - 陳義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