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乃印度唯識學派之重要主張,我國法相宗之根本教義。謂一切存在之本性與狀態(性相),從其有無或假實之立場分成叁種,稱爲叁性。說明叁性之各別爲“無自性空”之道理,則稱爲叁無性。系以解深密經卷二之一切法相品爲根據而說者,爲印度唯識學派所主張,後來成爲我國法相宗根本教義之一,亦爲華嚴宗等所采用。叁性又作叁自性、叁性相、叁種自相、叁相等。此叁者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叁者略稱遍依圓。叁無性又作叁種無自性性、叁無自性或叁種無性等。叁者即: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
(一)法相宗之說:(1)遍計所執性(梵parikalpita -svabha^va ),又作虛妄分別相、分別性。對于無實體之存在,計執爲“實我”、“實法”而起妄執之心,此爲“能遍計”。其被識所計度之對境,稱爲“所遍計”。換言之,由此識與境,而誤認心外有實體存在,稱爲遍計所執性。以其存在之相狀爲迷心所現,故爲“當情現相”之法。從真理之觀點而言,此性爲無實在的“情有理無”之法,與全無實體的“體性都無”之法。有關遍計所執性,印度論師多有異說,法相宗系采用護法之觀點。就“能遍計”而言,安慧以有漏之全八識爲能遍計,護法則主張以第六、第七識爲能遍計。就“所遍計”而言,難陀視之爲“實我實法”的“當情現相”,護法則以爲是“依他起性”之“似我似法”,且以爲從真如不可能成爲迷情之對象而言,則不能視之爲所遍計;但如從“依他起”存在之本體來說,亦可稱爲所遍計。此外,就“遍計所執”而言,安慧主張是見相二分,而護法則認爲于見相二分上,依迷情所起之“當情現相”方爲遍計所執。
(2)依他起性(梵para -tantra-svabha^va ),又作因緣相、依他性。“他”,即指由各種緣所生起之法。因是“緣合則生,緣盡則滅”之法,故如虛如幻,而非固定永遠不變之實在,故說“如幻假有”、“假有實無”,然此並非遍計所執而有之迷情,而系藉種種助緣而生者,亦即離妄情而自存之“理有情無”。此性有染分依他起性與淨分依他起性之別,染分指有漏的一切法;淨分指無漏有爲的一切法。然“淨分依他”是從遠離煩惱之意義而言,淨分依他起性則包含在圓成實性中,故染分依他即是依他起性。
(3)圓成實性(梵parinis!panna-svabha^va ),又作第一義相、真實相。依他起性的真實之體(真如)乃遍滿一切法(圓滿)、不生不滅(成就)、體性真實(真實)者,故稱圓成實。真如離一切相(無相),一切法之本體悉皆真實,故爲“真空妙有”;又此性僅能由覺悟真理之智慧而得知,故爲“理有情無”。
以上叁性具有不即不離之關系。若以蛇、繩、麻叁物爲喻,則愚人(能遍計)于黑夜中見繩,信以爲真蛇(實我相之遍計所執性),遂心生恐怖;後經覺者(佛、菩薩)教示,而知非蛇(生空),僅爲似蛇之繩(指依他起性之假有)。且更進一步了解實際所執著之繩(實法相之遍計所執性)亦不具實體之意義(法空),其本質爲麻(圓成實性);繩(依他起性)僅爲因緣假合,由麻而成之形態。
叁無性乃根據佛之密意所立,即基于叁性之說,又恐衆生執有,故顯示叁性各具空義。據成唯識論卷九,叁無性即:
(1)相無性,針對遍計所執性而立。衆生既于世間之相處處計著,執爲實有;爲除此妄執,遂立“相無性”,謂一切法皆無自性。
(2)生無性,針對依他起性而立。萬法乃從衆緣而生,爲虛假之存在(緣生),故其性質不定。而不若佛教以外之學派或凡夫認爲是自然生,故亦無如彼等所執之體性,例如幻化之事物。
(3)勝義無性,針對圓成實性而立。真如乃根本無分別智之對象(殊勝之真理),故雖爲一切存在之真本質,卻不受任何特定之性質所規定,已離我執、法執,猶如虛空一般。
此叁無性之中,“生無性”、“勝義無性”乃針對“依他起”、“圓成實”之二性而說無性,故其體不能謂爲空無。關于此二性依據何種觀點而說無自性,日本法相宗有二說。據南寺所傳,其體非無,但因離我法二執,故說意爲無執(執空);據北寺所傳,依他起性之體如幻,圓成實性之體離相,由此觀點而言,可謂是虛假空、空寂空。故知二性之體乃超越有無之無(體空)。又生無性之“生”,南寺所傳意指自然生,而北寺所傳則解爲緣生之意。
由以上叁性叁無性之說,而立“非有非空”之中道,即叁性具有不即不離之關系,其中遍計所執性是情有理無,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是理有情無,故合叁性而明中道,是爲叁性對望之中道。又叁性各具情有理無、假有實無、真空妙有(無相與真實)等性質,故設立每一性之中道,稱爲一法中道。又觀叁性之存在爲唯識無境,稱爲唯識叁性觀、叁性觀行。即遍計所執性爲虛妄之唯識性,圓成實性則爲真實之唯識性;依他起性爲世俗之唯識性,圓成實性則爲勝義之唯識性。說明觀此叁性之順序、方法者,稱爲五重唯識觀。此外,悟入叁性之順序有遍依圓、依遍圓、圓依遍叁種。
(二)華嚴宗之說:法相宗系以一切事物性質與狀態之相異點,即“性相隔別”之立場而立叁性說;對此,華嚴宗則基于“性相圓融”之立場而論叁性,從根本上說,認爲一切存在(諸法)無非是真如所現。即:圓成實性之真如有“不變”與“隨緣”之二義。“不變”,即遠離生滅變化之義;“隨緣”,即隨染淨之緣而各個存在。依他起性,自其體上言,是爲真如,以其超越生滅,故爲“無性”,然由因緣而生,故爲“似有”。遍計所執性則由凡夫妄情誤執心外有實我實法之存在,故爲“情有”;然其“我”、“法”之相,于理不可得,且因真如無妄染,故爲“理無”。此不變、無性、理無叁者,稱爲“本叁性”;而隨緣、似有、情無叁者,稱爲“末叁性”。
至于叁性之同異,自本叁性之意義言,真如隨緣之一切現象(諸法)即真如,故稱叁性不異;自末叁性之意義言,亦因真如隨緣而成爲諸法,故亦說叁性不異。然就本叁性“諸法即真如”、末叁性“真如即諸法”之意義而言,則本末之叁性,其義不一。
(叁)據真谛所譯攝大乘論之說:分別性意指所分別之境,依他性意指能分別之識,而此分別性之境是無,故依他性亦不可得,其不可得乃爲“有”之真實性。[解深密經卷二、成唯識論卷八、唯識叁十頌、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四、顯揚聖教論卷六、叁無性論卷上、梁譯攝大乘論釋卷五、唐譯攝大乘論釋卷四、華嚴五教章卷四](參閱“叁無性”627、“四分”1663)
(二)就善、不善等之性質,分一切諸法爲善、不善、無記等叁性。(一)善(梵kus/ala ),能順益此世、他世之法。依俱舍論卷十叁,善分四種:(1)勝義善,即真解脫、擇滅涅槃。涅槃安穩,于一切法中其體最尊。(2)自性善,即慚、愧及無貪、無嗔、無癡叁善根。不待相應及其余之等起,體性本善,猶如良藥。(3)相應善,不與慚等相應即不成善性,如水之雜藥。(4)等起善,由自性、相應善而等起之法,譬如牛飲甘草之汁而生甘美之乳。俱舍論光記卷二則分善爲生得、加行(聞、思、修)、無漏(學、無學、勝義)等叁類。
(二)不善(梵a -kus/ala ),又作惡。指能違損此世、他世之法。依俱舍論卷十叁載,不善有四種:(1)勝義不善,即生死之法。生死中之諸法皆以苦爲自性,極不安穩,猶如痼疾。(2)自性不善,指有漏中之無慚、無愧與貪等叁不善根;其體不善,猶如毒藥。(3)相應不善,與自性不善相應之心、心所法,如水中摻毒。(4)等起不善,由自性、相應不善所等起之法,如毒藥所引生之乳。俱舍論光記謂不善唯有一種。
(叁)無記(梵a -vya^kr!ta ),非善非不善,不能記爲善或惡,故稱無記。或以不能牽引異熟果(善惡之果報),不能記異熟果,故稱無記;惟此說僅適用于有漏法。俱舍論光記卷二分無記爲有覆、無覆二種,無覆複分異熟、威儀、工巧、通果、自性、勝義六種,故總爲七種。
此外,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叁分善爲自性、相屬、隨逐、發起、第一義、生得、方便、現前供養、饒益、引攝、對治、寂靜、等流等十叁種,卷四分不善爲自性、相屬、隨逐、發起、第一義、生得、方便、現前供養、損害、引攝、所治、障礙等十二種,分無記爲自性、相屬、隨逐、發起、第一義、生得、方便、現前供養、饒益、受用、引攝、對治、寂靜、等流等十四種。[順正理論卷四、大毗婆沙論卷五十一、卷一四四、卷一九七、雜阿毗昙心論卷一、成唯識論卷叁、成唯識論述記卷五末、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五本](參閱“善”4873、“無記”5107)
(叁)成實論卷十四所舉阿羅漢之叁性,即:(一)斷性,阿羅漢住于有余涅槃,斷除一切煩惱。(二)離欲性,遠離叁界之欲。(叁)滅性,斷滅五陰相續,入于無余涅槃。
(名數)善惡無記之叁。遍依圓之叁。
[出楞嚴經] 一善性謂第六識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間出世間不同。世間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間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衆善法。皆由意根所緣。生成法則。故名善性。(五常者。仁義禮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謂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也。四弘者。即四弘誓願也。謂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叁忍辱。四精進。五禅定。六智慧也。)二惡性謂第六 - 明·一如等 撰
1.唯識宗把宇宙萬法分爲叁種性質,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普遍計度一切法,然後顛倒迷執,認爲或有或無者,名遍計所執性;萬法皆無自性,不能單獨生起,須靠衆緣俱備,然後乃生,名依他起性;諸法的本體,名爲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滿十方,具有圓滿 - 陳義孝編
一切心法,分別有叁種性,謂善性、惡性、無記性。
一、善性 與一切善法相應曰善性。
二、惡性 與一切惡法相應曰惡性。
叁、無記性 不記善,不記惡,故謂之無記性。又分爲二:
一、有覆無記 爲惑障之極微弱者,惑障隱覆聖道,故謂之有覆。不感苦果時所受之惡性,故謂之無記。又名染無記,如俱生之我見是也。
二、無覆無記 離惑障之無記法也,又名淨無記。依宿世之業力,感五蘊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報是也。 - 明·楊卓
亦稱叁自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此叁自性,爲唯識宗一切法義的根本。義淨叁藏撰《南海寄歸內法傳》,有雲:“相宗以叁性爲宗”。法相宗以唯識爲中道,即是正顯非空非有,簡遮偏空偏有的意思。行者審觀一切法,無一法偏于有,亦無一法偏于空,無不具備中道妙理。此若約橫向而觀之,即是叁自。《解深密經·一切法相品》謂:謂諸法相略有叁種,何等爲叁,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叁者圓成實相。”此中的相字,在此亦作性字解釋。在叁自性中,以依他起性爲中心。諸法皆仗因托緣而起,有情于此因緣和合的假法上,若執著計較,認爲是實我、實法,就是遍計所執性;有情在依他起的假法上,了知諸法緣起,皆無本質自性,這就是圓成實性。若換一個方式表達,遍計所執性,是有情在依他起法上假立名相而起的。這本是情識上的妄有,而有情于此假立的名相上執著計較,這就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諸法是衆多因緣和合而生起,如以水、土和泥而成瓶缽,這是因緣和合的假有,本身沒有體性,所以是依他(因緣)起性。圓成實性,是依他起諸法的體性,具有圓滿、成就、實性叁義,也就是真如實性。《成唯識論》卷八曰:“叁種自性,皆不離心、心所法。謂心、心所及所變現,衆緣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愚夫于此橫執我法、有無、一異、俱不俱等,如空華等性相都無,一切皆名遍計所執;依他起上,彼所妄執我、法俱空,此空所顯識等真性名圓成實。是故此叁不離心等。”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