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梵語bhava,其義分類如下:(一)欲有、色有、無色有。義同叁界。(一) 欲有,欲界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各隨其業因而受果報,稱爲欲有。(二) 色有,色界四禅諸天,雖離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淨之色,稱爲色有。(叁)無色有,無色界四空諸天,雖無色質爲礙,亦隨所作之因,受其果報,稱爲無色有。[大智度論卷叁、集異門足論卷四、大毗婆沙論卷六十]
(二)有情一生之始終分爲生有、本有、死有。(一)生有,指托生之最初一刹那。(二)本有,指由生至死之間。(叁)死有,指死之瞬間。小乘有部宗則以此叁有,加上“中有”,而主張四有之說。[異部宗輪論](參閱“四有”1688)
(叁)有漏之異名。漏,爲煩惱之異名。煩惱自有情衆生之六根門漏泄無窮,而令其流轉于生死之間,故謂有漏乃叁有之因,爲其所依、所攝。(參閱“有漏”2452)
(四)善成有、性得有、變異有。乃數論外道所立。(一)善成有,如數論之祖迦毗羅仙人,初生時具法、智、離欲、自在等四德,此四德系因善而得成就,故稱善成有。(二)性得有,如昔時梵王生娑那歌、娑難陀那、娑那多那、娑難鸠摩羅等四子,此四子十六歲時自然成就法、智、離欲、自在等四德,以無因而得,故稱自性有。(叁)變異有,師身名變異,因師身故,弟子恭敬親近聽聞得智慧,因智慧得離欲,因離欲得善法,因善法得自在;如是,弟子四德從師身得,故稱變異有。此叁有相當于佛法之等起善、生得善、加行善。[金七十論卷中]
(名數)叁界之異名也。生死之境界,有因有果謂之有。叁有者,叁界之生死也。一欲有。欲界之生死也。二色有。色界之生死也。叁無色有。無色界之生死也。新譯仁王經中曰:“叁有業果,一切皆空。”智度論一曰:“叁有愛著心。”頌疏界品一曰:“名叁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遁麟記一曰:“言叁有者,即叁界之異名。”[囗@又]一本有,現生之身心。二當有,未來之身心。叁中有,本有與當有中間所受之身心。欲界色界之生死,必有中有。
(術語)叁界之生死。見有條。
[出菩薩善戒經並大智度論] 叁有者。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衆生。各隨所作善惡之業。即感善惡之報。因果不亡。故名爲有。(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一欲有謂欲界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各各隨其業因而受果報。故名欲有。二色有謂色界四禅諸天。由昔修習有漏禅定。報生此天。雖離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淨之色。故名色有。(四禅諸天者。初禅天。二禅天。叁禅天。四禅天也。)叁無色有謂無色界四空諸天。由昔修習有漏禅定。報生此天。雖無 - 明·一如等 撰
1.叁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叁有。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叁、無色有,即無色界的生死。2.本有、當有、中有。本有指現生的身心;當有指未來的身心;中有指本有與當有之間所受的身心。 - 陳義孝編
俱舍論一卷五頁雲:此有漏法,亦名叁有。有因有依,叁有攝故。
二解 集異門論四卷十五頁雲:叁有者:一、欲有。二、色有。叁、無色有。欲有雲何?答:若業、欲界系取爲緣,欲感當有。彼業異熟,是謂欲有。色有雲何?答:若業、色界系取爲緣,欲感當有。彼業異熟,是謂色有。無色有雲何?答:若業、無色界系取爲緣,欲感當有。彼業異熟,是謂無色有。 - 朱芾煌
欲有(欲界)、色有(色界)、無色有(無色界);指叁界衆生,「有」是「存在」之意。 - 莊春江居士編
就是叁界的生死,欲有、色有、無色有。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