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法師武者。即執兵杖從事爭鬥之僧侶或其集團。釋門中向來禁止僧衆習讀兵書,糾衆擾亂。梵網經卷下即明載不得蓄諸刀、杖、弓、箭等戰鬥、殺生之器具;亦不得以利養惡心,合會軍陣,興師相伐,而殺害無量衆生。然寺院因有莊園領地,爲保護領地,故有僧兵之存在。僧兵之起源始于北魏時代。據魏書釋老志第二十載,北魏世祖西伐至長安,見寺內藏有弓、矢、矛、楯,大怒,遂誅長安之沙門,焚毀佛像。即爲寺院中擁有武裝之史實記載。又唐初曾招募少林寺僧入伍,然于我國並未形成僧兵組織。
另據樵書二編卷九載,于明代僧衆有保疆衛土之舉,如嘉靖叁十二年(1553),倭兵入犯蘇淞海濱,該地兵民起而禦之,不克,操江蔡克廉更募僧衆,彼等勇猛善戰,大破倭寇。
又日本平安時代(794~1192),寺院之領地漸大,而得度之製紊亂,乃産生私度之弊,無賴之徒剃發入寺內,從事雜務者多,遂執武器,聚爲兵,且寺院爲保護領地財産或攻伐其他宗派,亦組成武裝集團,如天臺宗大本山延曆寺之僧兵,因以比睿山爲據點,故號稱山法師;法相宗大本山興福寺之僧兵,因在奈良,故號稱奈良法師,即使朝廷亦難以製服彼等。鐮倉時期(1192~1333)後,佛教大宗派一般皆擁有武裝僧兵,其中淨土真宗組織農民信徒,曾與當政者織田信長長期發生沖突,史稱“一向宗起義”。慶長十叁年(1608)八月德川家康始訂比睿山之條目,禁止衆徒之不勤學者住山。至此,自平安朝以來七百年間,跋扈橫行之僧兵遂告根絕。
又朝鮮自高麗朝以後,亦有僧兵存在。如辛■王十四年(1388),辛■與崔瑩共謀,發中外之僧徒以攻遼。又仁祖憲文王二年(1624)設有僧軍,十四年清兵攻之,數千僧兵將之擊退。此乃朝鮮有僧兵之證,然朝鮮之僧兵,多爲官兵,以抵禦外侮之用,與日本之僧兵大異其趣。[日本紀略後篇卷叁、卷十一、卷十四、朝野群載卷叁、卷十一、卷十六、元亨釋書卷二十五、卷二十六]
(雜名)明嘉靖癸醜,倭兵入犯蘇淞海濱。其兵民禦之,敗而走者叁十七陣矣。操江蔡公克廉募僧兵殄滅之。自後我師與倭戰多凱旋。凱旋自天員一陣始也。(中略)倭犯杭城,叁司令僧兵四十人禦之。其將爲天真天池二人。天池乃少林僧。于是交兵,大破倭奴。倭人走襲上海太倉。蔡公駐節于蘇,走金幣至杭,聘取僧兵。杭方戒嚴莫肯與。鹿園(僧名)無以謝蔡公,使人請月空等十八人,原非禦寇四十人之列。叁司遂聽之。鹿園與月空曰:爾之見都院也,宜述僧兵衆寡不敵之形。繳其禮幣而善辭之。脫有不允,可薦少林僧天員爲將。見講楞嚴經于天池山中,乃將材也。月空見蔡公,辭不獲,遂薦天員。天員就聘出山,乃五月十日也。蔡公館之于瑞光寺,與月空同處。月空領杭僧兵十八名,天員領蘇僧四十八人。協力征剿。又選蛇山兵十人與月空合爲一枝。六月初十日遣哨六團有賊百余人。奮力追擊,賊懼而逸。複屢戰辄勝。凡翁家港所逃,及老營之賊,悉剿滅無遺。計僧所傷亡者四人耳。節錄樵書二編卷九,僧兵湖廣土兵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