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僧伽?僧伽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翻譯名義集、佛識慧集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僧伽”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僧伽”的解釋

  (一)梵語sam!gha,巴利語同。略稱僧。意譯爲和、衆。乃和合之意,故又稱和合衆、和合僧、海衆(衆僧和合如海水一味,故以海爲喻,而稱海衆)。又取梵語與漢語合稱爲僧侶。此外,亦有僧家、僧伍等稱。爲叁寶之一。即指信受如來之教法,奉行其道,而入聖得果者。亦即出家剃發,從佛陀學道,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住于四向四果之聖弟子。或指信受佛法,修行佛道之團體。蓋如來成道後,首至鹿野苑,度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爲僧伽之濫觞。

  唐代道宣律師認爲構成僧伽須有二種條件:(一)理和,即遵循佛教教義,以涅槃解脫爲目的。(二)事和,有六種,即: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此外,僧原爲比丘、比丘尼之通稱,我國及日本,則稱比丘爲僧,比丘尼爲尼。然至後世,則不只限于比丘、比丘尼,尚有沙彌、沙彌尼等亦稱僧或尼,比丘等稱爲大僧,沙彌等則稱爲小僧。又僧侶之稱呼,亦自古以來即有之,如大乘義章卷十(大四四·六五六上):“住聖菩薩,單一無侶,只不成僧。”此即說明侶爲伴侶之意,亦即與衆同義。又將比丘、比丘尼、沙彌與沙彌尼,合稱四衆;廣義而言,僧伽包含在家衆之佛教教團全體,即七衆。此外,比丘僧伽與比丘尼僧伽,合稱兩僧伽,又作二部衆、二衆。于觀念上包含四方一切之比丘、比丘尼者,稱爲四方僧伽;而現前所見之比丘、比丘尼教團,則稱現前僧伽

  現前僧伽必須四人以上集會和合,方可舉行羯磨(戒律之作法)秉法;若爲四人以下,則僅單稱爲“群”。又由于羯磨之種類不同,故集會之比丘人數亦不同,據四分律卷四十四瞻波揵度載,有四種分別,即四人僧、五人僧、十人僧、二十人僧。據五分律卷二十四、巴利律藏大品(Maha^vagga  IX,  4)載,若超過二十人,則屬無量比丘僧,而總有五種。又四人僧除自恣、受大戒、出罪外,可作其余一切如法羯磨;五人僧除受大戒、出罪外,得作其余一切如法羯磨;乃至二十人僧得作一切羯磨。

  據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六本載,僧有理和、事和、辨事等叁種。(一)就理和之義而言,則一人即可稱爲僧。(二)就事和之義而言,所和之體約叁人始稱爲僧。(叁)就辨事之義而言,則四人、五人乃至二十人以上,方可稱爲僧。在我國,則單一人亦稱爲僧或僧侶,且僧之名與出家“沙門”同義;而“僧”者,在叁寶中被稱爲僧寶,均以比丘爲主,然亦有指比丘尼者。若比丘、比丘尼合稱,則稱爲僧尼。

  此外,有關僧之種類,于諸經典中記載不同。佛世時,即有破戒僧或鈍根僧等。據十誦律卷叁十瞻波法列舉五種僧,即:(一)無慚愧僧,指破戒諸比丘。(二)羺羊僧,指凡夫之比丘鈍根而無智慧,猶如諸羺羊聚集一處而無所知,此等比丘不知布薩、布薩羯磨、說戒、法會等。(叁)別衆僧,指諸比丘于一界內,處處別作諸羯磨。(四)清淨僧,指于凡夫中能持戒者及凡夫中較優秀者。(五)真實僧,指學、無學者。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二十等所出均同。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五有依行品、大方廣十輪經卷五、法苑珠林卷十九違損部等,均無別衆僧,僅言四種僧而已。大智度論卷叁亦無別衆僧,只列舉四種:(一)實僧。(二)有羞僧,指雖受持戒律以修道,然仍犯罪而後悔之僧。(叁)啞羊僧,指愚昧、不分善惡之僧。簡稱羊僧,有時亦爲比丘自謙之辭。(四)無羞僧,又作無慚愧僧、無恥僧,指無恥之破戒僧。其他如雜阿毗昙心論卷十等舉出第一義僧、等僧二種;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一說有第一義僧、聖僧、福田僧叁種;大乘義章卷十有假名僧、真實僧二種,假名僧、清淨僧、真實僧叁種,以及破戒雜僧、愚癡僧、清淨僧叁種等說法。其中,真實僧、清淨僧即僧寶,其他無慚愧僧等則不列爲僧寶。

  又大智度論卷叁十四,于聲聞僧之外別立有菩薩僧。另于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列舉世間、出世間有叁種僧,即:(一)菩薩僧,文殊師利及彌勒等爲菩薩僧。(二)聲聞僧,如舍利弗、目犍連等爲聲聞僧。(叁)凡夫僧,若有成就別解脫戒之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見,能廣爲他人演說、開示衆聖道法,利樂衆生,稱凡夫僧。雖未能得無漏之戒、定及慧、解脫,而供養者可獲無量福。又比丘應供法行經(法藏菩薩戒本疏卷叁所引)載,次第僧中有佛化僧、四道果僧、菩薩僧、七賢僧、凡夫僧等。此即說明菩薩亦可稱爲僧。又五分律卷十六曾將佛列爲僧數中,如(大二二·一一○中):“佛言:“但以施僧,我在僧中。””又摩诃僧祇律卷叁將塔物與僧物區分爲二,如(大二二·二五一下):“若塔有物,衆僧無物,便作是念:供養僧者,佛亦在其中,便持塔物供養衆僧,摩摩帝用者得波羅夷。”然關于上述說法古來亦有異說,如成實論卷叁辯叁寶品主張佛非爲聲聞衆,且佛法僧叁寶之間乃有差別等,故不將佛列于僧伽中。[雜阿含經卷二十二、長阿含經卷二、增一阿含經卷二廣演品、卷十四高幢品、毗尼母經卷六、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六、薩婆多部律攝卷九、大毗婆沙論卷叁十四、異部宗輪論、法華經文句卷一上、維摩經文疏卷叁、諸經要集卷二、翻梵語卷二、四分律行事鈔卷上一、卷下叁、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一上、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卷一、四分律開宗記卷二、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卷十叁上、翻譯名義集卷四、釋氏要覽卷上、卷中、禅林象器箋稱呼門](參閱“六和敬”1269)

  (二)(628~710)唐代西域僧。蔥嶺北何國人,一說碎葉(Suy-a^b)人,俗姓何。唐龍朔(661~663)初年,來西涼府,又遊曆江淮之地,居止于楚州龍興寺。後于泗州臨淮縣(安徽省)信義坊得金像一尊,上有古香積之銘記及普照王佛之銘,遂建臨淮寺。師屢次顯現神異,嘗現十一面觀音形,人益信重,世稱觀音大士化身。景龍二年(708),受中宗之诏入內道場,被尊爲國師。未久,即住京師薦福寺,因治衆病、祈雨有驗,蒙賜“普光王寺”之額于臨淮寺。景龍四年叁月二日示寂于薦福寺,世壽八十叁。中宗深爲哀悼,送其遺骸還本處。弟子惠俨、木叉等爲之建塔院。懿宗鹹通二年(861)賜號“證聖大師”。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敕賜“普照明覺大師”之谥號。[宋高僧傳卷十八、太平廣記卷九十六、全唐文卷二六叁]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僧伽”的解釋

  (術語)Sa&mdotabv;gha,又作僧佉,僧加,僧企耶。譯曰衆和會。常略曰僧。比丘之衆多和合者。見僧條。木槵子經曰:“至心稱南無佛陀、南無達磨、南無僧伽。”[囗@又]譯曰師子。孔雀王咒經上曰:“僧伽,梁言師子。”Si&mdotabv;ha之轉也。[囗@又]人名。僧伽不知何國人何姓。唐龍朔初年來西涼府,次曆江淮,隸名于山陽龍興寺。屢現神異。中宗景龍二年于內道場召問法要。同四年終于薦福寺,壽八十二。見宋高僧傳。[囗@又]付法藏第十七祖僧佉耶舍Sa&mdotabv;ghayaśs之略稱。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僧伽”的解釋

  和合衆的意思。比丘叁人以上,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見和同解,以這六和的和諧合聚的精神,團結生活在一起,叫做和合衆。 - 陳義孝編

【翻譯名義集】對“什麼是僧伽”的解釋

  梁雲小師子,又雲狻猊。爾雅曰:狻猊如虦(在奸切)貓,食虎豹。注雲:即師子。出西域。大論問:何以名師子座?答:是號名師子,非實師子。佛爲人中師子,佛所坐處,若床若地,皆名師子座。 - 宋·普潤法雲

【翻譯名義集】對“什麼是僧伽”的解釋

  大論:秦言衆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林,是名爲林。淨名疏雲:律名四人已上,皆名衆。律鈔曰:此雲和合衆。和合有二義:一理和,謂同證擇滅故;二事和,別有六義: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诤,意和同悅。什師雲:欲令衆和,要由六法:一以慈心起身業;二以慈心起口業;叁以慈心起意業;四若得食時,減缽中飯,供養上座一人,下座一人;五持戒清淨;六漏盡智慧。肇曰:非真心無以具六法,非六法無以和群衆。如衆不和,非敬順之道也。又僧名良福田者,報恩經雲:衆僧者,出叁界之福田,謂比丘具有戒體,戒爲萬善之根。是故世人歸信,供養種福,如沃瀼之田,能生嘉苗,故號良福田。大論雲:是僧四種:一有羞僧,持戒不破,身口清淨,能別好醜,未得道;二無羞僧,破戒,身口不淨,無惡不作;叁啞羊僧,雖不破戒,根鈍無慧,不別好醜,不知輕重,不知有罪無罪。若有僧事,二人共诤,不能斷決,默然無言,如白羊人殺,不能作聲;四實僧,若學無學,住四果中,行四向道,是名實僧。唐太宗嘗問玄奘叁藏:欲樹功德,何最饒益?法師對曰:衆生寢惑,非慧莫啓;慧芽抽植,法爲其資;弘法由人,即度僧爲最。 - 宋·普潤法雲

【佛識慧集】對“什麼是僧伽”的解釋

和合衆的意思。比丘叁人以上,身和同住、口和無爭、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見和同解。以這六和的和諧合聚的精神,團結生活在一起,叫做和合衆。

- 梵心居士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僧伽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