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名)金剛經六譯疏記,善男信女有二義:一以人稱,是四衆人也。一以法喻,以羅漢性剛直,能自善不能化人,表爲善男子。菩薩性柔和慈悲,能自化化人,種佛善根,紹隆佛種,表爲善女人。今謂事佛者曰善男信女。
爲善男子、善女子的簡稱,原指皈依佛教的男女,後泛指信佛的良家男女。佛典中稱呼在家信徒常用此稱。“善”系對信佛聞法而行善業者的美稱。《雜阿含經》卷叁十中,對比丘稱善男子;大乘經典中,稱菩薩爲善男子,對比丘則稱其名。《<金剛經>六譯疏記》:“善男信女有二義:一以人稱……一以法喻。”明代袾宏大師也在《阿彌陀經疏》中,就“善”字舉出兩義,一爲宿生之善因,一爲今生之善類。“男女”通指缁素利鈍及六道中一切有情的衆生。一切男女,今得聞法者,必因宿世中積修善根,故稱善男、善女。後多依次二說,即爲一般信徒之通稱。《紅樓夢》第二五回:“若有善男信女虔心供養者,可以保兒孫康甯。”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盡管各地都有災荒,而河南的災荒十分嚴重,但善男信女們不遠千裏朝拜金頂的仍然在老河口、石花街和草店的大道上絡繹不絕。”(超凡)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