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Samantamukhaparivarto na^ma^valokites/vara - vikurvan!a-nirdes/a 。全一卷。又稱觀音經普門品、觀世音經、觀音經、普門品經、普門品。收于大正藏第九冊。爲法華經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之別行。內容宣說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之妙用。由長行與偈頌所成,唯偈頌在漢譯諸本中之存廢頗有出入。
漢譯本共有叁種,一爲竺法護所譯之正法華經第二十叁光世音菩薩品,二爲鸠摩羅什譯之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叁爲隋代阇那崛多、達摩笈多共譯之添品法華經第二十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其中正法華經全缺偈頌;妙法蓮華經在羅什譯之初亦無偈頌,至隋阇那崛多時始作增補,故與添品法華經之偈頌完全相同。
普門品甚早即有別行,由出叁藏記集卷四列舉之光世音經一卷(出于正法華經,或稱光世音普門品)、觀世音經一卷(出自添品法華經)等可知。又觀世音之信仰,古來在印度、中亞、中國、西藏地區、日本等地均廣爲流布,近代尚發現用回鹘語、蒙古語、土耳其語所寫的普門品之斷片。
據專家之研究,本經經文中有二、叁處引用吠陀經之說,故本經與婆羅門信仰關系甚深,因此多數學者對觀世音菩薩之起源,每與婆羅門教之濕婆神相提並論。此外,注釋書有隋代智顗之觀音玄義二卷、觀音義疏二卷,宋代知禮所著之觀音玄義記四卷、觀音義疏記四卷。[法經錄卷二、大唐內典錄卷二、回鹘文法華經普門品の斷片(羽田亨,東洋學報第五之叁)]
(經名)法華經第二十五品之名。說觀世音菩薩開周遍法界之門而濟度衆生者,河西王沮渠蒙遜之代,使別行此一品,稱爲觀音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