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于河南登封縣西北之少室山北麓之五乳峰下。少室山乃嵩山之西峰。北魏太和二十年(496,一說二十一年),孝文帝爲天竺僧佛陀禅師所建。佛陀禅師時,寺之西臺建有舍利塔,塔後造翻經臺。未久有勒那摩提抵寺翻譯經論。孝昌叁年(527)印度僧人菩提達摩于寺面壁九年修定,傳法慧可,創建禅宗,史稱達摩爲中土之初祖,少林爲祖庭。由是缁素雲集,禅法盛行。
佛陀禅師之後,由弟子僧稠住持塔廟。後因北周武帝建德年中排佛法難,伽藍毀廢。靜帝大象年中複興之,號陟岵寺,置菩薩僧百二十人。隋文帝時敕複舊寺名(一說文帝改名陟艱,唐複名少林)。至大業末年,除靈塔外,全寺悉爲山賊所毀。唐初少林寺僧衆佐唐太宗開國有功,從此僧衆常習拳術,禅宗和少林拳負有盛名,廣爲流傳。高宗、則天武後等均甚崇敬,整備伽藍,其後曆經唐末五代之亂,寺漸衰微。南宋淳祐五年(1245),雪庭福裕奉元世祖之命董寺,大興寺門,其弟子靈隱文泰及古岩普就、息庵義讓、淳拙文才等諸師相繼住持,各振玄風,傳洞上之正脈。清世宗雍正十叁年(1735)一度重修。
少林寺于晚唐五代之際,爲臨濟宗所住;金、元以降,乃成爲曹洞宗道場,迄今猶然。民國十八年(1929),軍閥馮玉祥、樊鍾秀等縱兵洗劫,寺幾全毀。二十一年,林森、戴傳賢、杜月笙等複集資重修之。
寺內現存有山門、客堂、達摩亭、
白衣殿、地藏殿、千佛殿等建築。千佛殿又名毗盧閣,內有明代五百羅漢朝毗盧遮那佛壁畫,約叁百余平方公尺。白衣殿內有清代少林寺拳譜及十叁僧衆救唐王壁畫。達摩亭爲慧可斷臂立雪候達摩傳法處,又名立雪亭。初祖庵、二祖庵均在附近。寺中尚保存有許多石刻,著名者有“秦王告少林寺主教碑”、“武後詩書碑”、“靈運禅師功德塔銘”、“息庵禅師碑”等。[續高僧傳卷四、卷十六、廣弘明集卷十、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九、景德傳燈錄卷叁、卷四、釋氏稽古略卷二、續燈存稿卷十一、少林寺志、魏書卷一一四]
(二)位于河北省薊縣西北盤山之紫蓋峰下。元至正年中(1341~1367)所建。其東山上有多寶塔,西山上有華嚴洞,皆頗著名。
(寺名)在嵩山之少室。後魏孝文帝爲天竺佛陀禅師建之。初祖達磨在此面壁九年。文苑彙志地理志曰:“龍魚河圖雲:五嶽中嶽嵩山,叁十六峰,東謂大室,西少室,相去十七裏,嵩者其總名也。謂之室者,以其下有石室焉。少室高八百六十丈。”洛陽伽藍記曰:“少林寺在少室北麓,後魏孝文帝建之。”續高僧傳十六(佛陀傳)曰:“性愛幽棲,林谷是托。屢往嵩嶽,高謝人世。有敕就少室山爲之造寺,今之少林是也。”大明一統志二十九曰:“河南府少林寺在登封縣西少室北麓,後魏時建,梁時達磨居此面壁九年。”
中國佛教禅宗祖庭,位于河南登封城西少室山。南弱朝時,天竺僧人佛陀到中國,善好禅法,頗得北魏孝文帝禮遇。太和二十年(496),敕就少室山爲佛陀立寺,供給衣食。寺處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據佛教傳說,禅宗初祖菩提達摩在華以4卷《楞伽經》教授學者,後渡江北上,于寺內面壁九年,傳法慧可。此後少林禅法師承不絕,傳播海內外。北周建德叁年(574)武帝禁佛,寺宇被毀。大象年間重建,易名陟岵寺,召惠遠、洪遵等120人住寺內,名“菩薩僧”。隋代大興佛教,敕令複少林之名,賜柏谷塢良田百傾,成爲北方一大禅寺。唐初秦王李世民消滅王世充割據勢力時,曾得寺僧授助,少林武僧遂名聞遐迩。高宗及武則天亦常駕臨該寺,封賞優厚。唐會昌年間,武宗禁佛,寺大半被毀,迄唐末五代,寺漸衰頹。宋代略有修葺。元皇慶元年(1312),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封贈爲大司空開府儀同叁司,統領嵩山所有寺院。一時中外僧衆雲集,演武禮佛,僧衆常有兩千人左右。元末農民起義,紅巾軍至少林,僧衆散逃。明代先後有八位皇子到寺內出家,屢次诏令大修,寺院規模有所發展。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諸帝亦很關心少林寺,或親書匾額,或巡遊寺宇。1928年因遭兵燹,天王殿、大雄殿等許多建築、佛像、法器被毀。寺內現存有山門、客堂、達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及千佛殿等。千佛殿內有明代五百羅漢朝毗盧壁畫。寺旁有始建于唐貞元七年(791)的塔林,有塔220余座,還有初祖庵、二祖庵,以及附近的唐法如塔、同光塔、五代法華塔、元代緣公塔等。寺內保存唐以來碑碣石刻甚多,重要的如《唐太宗賜少林教碑》、《武則天詩書碑》、《戒壇銘》、《少林寺碑》、《靈運禅師塔碑銘》、《裕公和尚碑》、《息庵禅師道行碑》和近年建立的《日本大和尚宗道臣紀念碑》等。該寺近年來曾屢加修繕,古刹更爲可觀。(王亞榮)
在嵩山的少室,梁時禅宗的祖師達摩,曾在此面壁九年。 - 陳義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