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種纏縛衆生之煩惱。乃附隨貪等根本煩惱而起,與染汙心相應而造種種惡行,因其纏縛有情令不得出離生死,故謂之纏。即:(一)無慚,于諸功德及有德者無敬崇,卻忌難之,而不自知恥。(二)無愧,于罪爲他人所見而不知恥。(叁)嫉,于他人諸興盛事心生不喜。(四)悭,吝于惠施世間資財或出世間法財。(五)悔,追悔于所作之過惡中而令心不安。(六)眠,令心昏懵而無力省察。(七)掉舉,令心不寂靜,無法成就諸禅觀。(八)惛沈,神識昏鈍,于善法身心無力堪住。(九)忿,于違己意之境,則發恚怒而忘失正念。(十)覆,即覆藏自己之罪過。品類足論卷一僅立八纏;大毗婆沙論卷四十七至卷五十又加忿、覆二纏,明示十纏。[俱舍論卷二十一、大智度論卷七]
(名數)于上八纏加忿覆之二爲十纏,忿者對有情非情,使心憤發者。覆者隱藏自罪使不發露者。俱舍論二十一曰:“毗婆沙宗說纏有十,謂于前八更加忿覆。”
(名數)有十種之妄惑,纏縛衆生,不使出生死,不使證涅槃,故名十纏:一無慚、二無愧、叁嫉、四悭、五悔、六睡眠、七掉舉、八昏沈、九嗔忿十覆也。見智度論七,俱舍論二十一。
[出翻譯名義] 纏者縛也。謂一切衆生。被此十法纏縛。不能出離生死之苦。證得涅槃之樂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一借慚慚即慚天。謂人于屏處。作諸過惡。不自淒恥也。二無愧愧即愧人。謂于化所見處。爲諸過非。不知羞愧也。叁嫉嫉者妒也。謂見他人榮富。心生妒忌也。四悭悭者吝也。謂人于世間赀財。及出世間法財。不肯惠施也。五悔悔者恨也。謂所作之過。蔕(音帝。)芥胸臆。不能自安也。(蔕芥者。謂刺鞕也。)六睡眠睡眠者。謂人昏懵不惺。常樂睡眠。無所省察也。七掉舉掉舉者 - 明·一如等 撰
十種的煩惱。纏就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纏縛衆生的身心,使不得出生死和證涅槃。十纏就是無慚、無愧、嫉、悭、悔、睡眠、掉舉、昏沈、嗔忿、覆。 - 陳義孝編
一無慚。二無愧。叁睡。四悔。五悭。六嫉。七姤。八眠。九忿。十覆 - 唐·李師政 撰
如八纏中說。 - 朱芾煌
纏即纏縛,使人心身不自在,及纏縛有情,系于叁界之欲,故雲纏也。根本煩惱,亦名爲纏。經說欲貪,纏爲緣故。然品類足說有八纏,謂無慚、無愧、嫉、悭、悔、眠、掉舉、昏沈。毗婆沙宗說纏有十,謂于前八,更加忿覆,一切衆生被此十法纏縛,不能出離生死之苦,證得涅槃之樂。
一、無慚 二、無愧 叁、嫉 四、悭 五、悔
六、眠 七、掉舉 八、惛沈 九、忿 十、覆 - 明·楊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