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數)見智條。
(名數)于小乘所說之十智加如實智之一,凡一切法如實正知而無挂礙之智也。是爲佛智之總名。見大般若經叁,智度論二十七。
[出大般若經] 一世俗智謂世間有漏之智。不能出離生死。故名世俗智。亦名字智。膏但有其名。而無其理也。(有漏者。謂漏落叁界生死也。)二法智謂欲界苦集滅道四谛下。苦法等無漏之智。能斷欲界見惑煩惱。故名法智。(無漏者。謂不漏落叁界生死也。見惑者。謂意根對法塵起諸分別也。)叁類智謂色界無色界四谛。以欲界四谛比類而觀。從是斷上二界見惑。發苦類等無漏之智。故名類智。四苦智苦即逼迫之義。謂觀五陰等法。以無常苦空無我。得無漏智。故名苦智。(五陰者。色陰。受陰。 - 明·一如等 撰
一法智 二比智 叁他心智 四世智 五苦智 六集智 七滅智 八道智 九盡智 十無生智 十一如實智
次叁無漏根而辯十一智者。以叁根能生十一智故。所以者何。未知欲知根。生法智比智。知根生苦智集智滅智道智。及他心智世智。知已根。生盡智無生智。及如實智。是以次叁根。而辯十一智也。通名智者決定了知。故名爲智。若發此十一智時。各齊位照了分明。故通名爲智也
一法智 欲界系法中無漏智。欲界系因中無漏智。欲界法智滅中無漏智。爲斷欲界系法道中無漏智。及法智品中無漏智也
二比智 于色界無色界中。約四谛辯四種無漏智。亦如法智中所明。但有法比之殊也
叁他心智 知欲界色界系現在心心數法。及無漏心心數法少分。是爲他心智也
四世智 諸世間有漏智慧。亦名等智。凡夫聖人。同有此智。故名等智。亦雲名字智。是智但有名而無理
五苦智 五陰無常苦空無我觀時。得無漏智
六集智 知諸法因。因集生緣觀。無漏智也
七滅智 滅止妙出觀時。無漏智也
八道智 道正行遠觀時。無漏智也
九盡智 我見苦已斷集已證滅已修道已。如是念時。無漏智慧。見明覺也
十無生智 我見苦已。不複更見斷集已。不複更斷盡證已。不複更證修道已。不複更修。如是念時。無漏智慧。見明覺也
十一如實智 一切法總相別相。如實正智。無有挂礙。是爲如實智。此智獨在佛心中有。二乘之所無也 - 隋·智顗 撰
大般若經雲十一智:
一、世俗智 謂世間有漏之智,不能出離生死,故名世俗智。亦雲名字智,謂但有其名而無其理也。
二、法智 謂欲界苦集滅道四谛下苦法等無漏之智,能斷欲界見惑煩惱,故名法智。
叁、類智 謂色界無色界四谛,以欲界四谛比類而觀,從是斷上二界見惑,發苦類等無漏之智,故名類智。
四、苦智 苦即逼迫之義,謂觀五陰等法,以無常苦空無我得無漏智,故名苦智。
五、集智 集招集之義,謂觀見思煩惱之因,而能招集生死之果,得無漏智,故名集智。
六、滅智 滅即斷滅之義,謂斷滅見思煩惱,得無漏智,故名滅智。
七、道智 道即能通之義,謂戒定慧之道,能通至涅槃,依此而修,得無漏智,故名道智。
八、他心智 謂知欲界色界現在心心所法,及知無漏心心所法,故名他心智。
九、盡智 謂我見苦已,斷集已,證滅已,修道已,如是念時,得無漏智,故名盡智。
十、無生智 謂我見苦不複更見,我斷集已不複更斷,我證滅已不複更證,我修道已不複更修,如是念時,得無漏智,故名無生智。
十一、如實智 謂于一切法,如實正知,無有挂礙,是佛之智,故名如實智。 - 明·楊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