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catva^ri jn~a^na^ni。指四種智慧。(一)佛果之四智。全稱四智心品。爲唯識宗所立。即將有漏的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及前五識轉變爲四種無漏智,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于密教中,加上法界體性智,合爲五智,除法界體性智表示中央大日如來之外,以其余四智表示四方四佛之智。就金剛界而言,大圓鏡智表示東方阿■佛,平等性智表示南方寶生佛,妙觀察智表示西方阿彌陀佛,成所作智表示北方不空成就佛。就胎藏界而言,大圓鏡智表示東方寶幢佛,平等性智表示南方開敷華佛,妙觀察智表示西方無量壽佛,成所作智表示北方天鼓雷音佛。大日經疏卷五(大叁九·六叁一下):“正方四葉是如來四智。”[成唯識論卷十、百法問答鈔卷八](參閱“四智心品”1771)
(二)菩薩觀唯識無境之四智。乃唯識宗爲破外道余乘之執于實我實法而立。攝大乘論卷中、成唯識論卷七等載,即:(一)相違識相智,謂觀境隨人、天、鬼、畜等業力不同而變現不同之相,故境非實有。(二)無所緣識智,謂觀所生之識皆緣于過去、未來、夢等非實之境,一切境界皆心所變,故觀唯識無境。(叁)自應無倒智,謂觀境若爲實,則一切凡夫皆爲聖,以本來證悟心外之境自然成就而無顛倒;然凡夫尚須藉外境功用始得解脫,故境非實有。(四)隨叁智轉智,謂隨叁智觀轉境相之智。叁智爲:(1)隨自在者智轉智,謂已證得心自在者,能隨心轉變外境。(2)隨觀察者智轉智,謂得勝定而修法觀者,觀一境而衆相顯現,境若實有,則不能如此。(3)隨無分別智轉智,謂起證實之無分別智時,一切境相皆不現前。由此叁智得觀唯識無境。菩薩成就上述之四智時,于唯識之理決定悟入而證無心外實境。[攝大乘論釋卷四(無性)、成唯識論述記卷七末、觀心覺夢鈔卷上]
(叁)羅漢四智。乃二乘、無學聖人內證四谛之智。據勝鬘經一乘章、成唯識論述記卷九末等載,即:(一)我生已盡,指斷盡未來苦果,乃斷集之智。(二)梵行已立,指修道而成滿無漏之聖道,乃修道之智。(叁)所作已辨(辦),指斷障證滅之功成,乃證滅之智。(四)不受後有,指無學聖人已盡生死惑業,不受後世苦果,乃斷苦之智。[大毗婆沙論卷一○二、大乘義章卷十九“四智義”、大乘法相宗名目卷五下]
(四)大智度論卷二十七所說之四智。即:(一)道慧,知一道之智。(二)道種慧,道有無量差別,能一一通達此無量道之智。(叁)一切智,知一切法寂滅一相之空智。(四)一切種智,知一切法一相寂滅,並識一切法種種行類差別,爲有空雙照之實智。天臺以此四智依次配于法華經之“開、示、悟、入佛知見”之說。[法華文句卷十一](參閱“開示悟入”5305)
(五)勝論外道所立之四智。依智之性類而分爲四:(一)猶豫智,謂雖不猶豫法體爲一,然對多體之諸法則生疑念,以此疑念所起之智,稱爲猶豫智。(二)審決智,謂以猶豫智對多體之諸法所産生之審決智用。(叁)邪智,又作暗決斷,即錯誤決斷之智。(四)正智,又作無顛倒,謂無顛倒之智。[勝宗十句義論]
(六)指大毗婆沙論卷一四叁所說之四智。即:因智、時智、相智、說智。此四智乃佛所得之不共智。
(七)指苦智、集智、滅智、道智四種。又作四谛智,爲十智中之四種。(參閱“十智”472)
(名數)法相宗所立如來之四智。凡夫有八識,至如來轉爲四智。一大圓鏡智,轉第八識者。如有漏之第八識變依正二報而持有情之身。此智變如來之身土而持一切之功德,猶如大圓鏡中現一切之色像,故名大圓鏡智。緣境無邊,照法界之事理,故又名一切種智。即如來萬德之總本也。二平等性智,是轉第七識者。反于第七識之我見而達無我平等之理,于一切衆生起無緣大悲之智也。叁妙觀察智,轉第六識者。妙觀察諸法之相,而施說法斷疑之用之智也。四成所作智,轉眼等五識者。爲利一切凡夫二乘類成種種變化事之智也。如來之現化身化土及諸神通所作,皆智之作用也。見唯識論十、百法問答鈔八。[囗@又]密教以此四智如其次第配于阿閦,寶生,彌陀,不空成就(釋迦)之四如來。皆報身也。[囗@又]有羅漢之四智,悟四谛之智也。證羅漢果自雲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我生已盡者,苦谛之智也,梵行已立者,滅谛之智也,所作已辦者,道谛之智也,不受後有者,集谛之智也。四教儀注著中曰:“此位斷上八地七十二品思俱盡,四智已圓。”[囗@又]智度論二十七說四智:一、道慧,知一道之智也。二、道種慧,道有無量之差別,二道叁道乃至無量道也。一一通達其道名爲道種慧。叁、一切智,知一切法寂滅一相之空智也。四、一切種智,知一切法一相寂滅並識一切法種種行類差別,有空雙照之實智也。天臺以此四智如其次第配于法華之開示悟入。[囗@又]一、道慧,二、道種慧,叁、一切智,四、一切種智。釋論二十七解之有多種,或謂因中但有理體,名爲道慧,道種慧。果上事理皆滿,名爲一切智,一切種智。或言因中之權實,故謂爲道慧,道種慧。入空爲實慧,入假爲權慧。或言果上之權實,故謂爲一切智,一切種智。直緣中道,名一切智,雙照二谛,名一切種智。或言因中之總別,果上之總別也。或言道慧,道種慧是單明權實,一切智,一切種智是複明權實。如是種種釋四智,四智但是叁谛之照也。
(名數)或開佛智爲四種:一大圓鏡智,二平等性智,叁妙觀察智,四成所作智。是轉凡夫之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及余之五識,如其次第與成就之佛心相應之智慧也。
(名數)有佛果之四智,羅漢之四智,通于叁乘之四智,菩薩觀唯識無境之四智。詳見智條。
[出成唯識論] 一大圓鏡智謂如來真智。本性清淨。離諸塵染。洞徹內外。無幽不燭。如大圓鏡。洞照萬物。無不明了。是名大圓鏡智。二平等性智謂如來觀一切法與諸衆生皆悉平等。以大慈悲心。隨其根機。示現開導。令其證入。是名平等性智。叁妙觀察智謂如來善能觀察諸法圓融次第。複知衆生根性樂欲。以無礙辯才。說諸妙法。令其開悟。獲大安樂。是名妙觀察智。四成所作智謂如來爲欲利樂諸衆生故。普于十方世界。示現種種神通變化。引諸衆生令入聖道。成本願力所應作事。是名成所作 - 明·一如等 撰
1.法相宗所立四種如來的智慧,即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是轉有漏的前五識所成,爲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衆生的智慧;妙觀察智是轉有漏的第六識所成,爲佛觀察諸法及一切衆生根器而應病予藥與轉凡成聖的智慧;平等性智是轉有漏的第七識所成,爲佛 - 陳義孝編
我生已盡智。梵行已立智。所作已辦智。不受後有智 - 唐·李師政 撰
集異門論七卷一頁雲:四智者,謂法智、類智、他心智、世俗智。法智雲何?答:緣欲界行諸無漏智,緣欲界行因諸無漏智,緣欲界行滅諸無漏智,緣欲界行能斷道諸無漏智。複次緣法智及緣法智地諸無漏智,是名法智。類智雲何?答:緣色無色界行諸無漏智,緣色無色界行因諸無漏智,緣色無色界行滅諸無漏智,緣色無色界行能斷道諸無漏智。複次緣類智及緣類智地諸無漏智,是名類智。他心智雲何?答: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能知欲色界和合現前他心心所,及一分無漏他心心所,是名他心智。世俗智雲何?答:諸有漏慧,是名世俗智。
二解 集異門論七卷一頁雲:複有四智,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苦智雲何?答:于五取蘊,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所起無漏智,是名苦智。集智雲何?答:于有漏因,思惟因集生緣,所起無漏智,是名集智。滅智雲何?答:于諸擇滅,思惟滅靜妙離,所起無漏智,是名滅智。道智雲何?答:于無漏道,思惟道如行出,所起無漏智,是名道智。 - 朱芾煌
凡夫有八識,至如來轉爲四智:
一、大圓鏡智 轉第八識者。如有漏之第八識,變依正二報,而持有情之身。此智變如來之身土,而持一切之功德。猶如大圓鏡中,現一切之色像,故名大圓鏡智。緣鏡無邊,照法界之事理,故又名一切種智,即如來萬德。如唯識論言:“大圓鏡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淨,離諸雜染,純淨圓德,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衆色像。
二、平等性智 是轉第七識者。反于第七識之我見,而達無我平等之理。于一切衆生,起無緣大悲之智也。如唯識論言:“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現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影像差別。
叁、妙觀察智 轉第六識者。妙觀察諸法之相,而施說法斷疑之智也。如唯識論言:“妙觀察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攝觀無量總持之門,及所發生功德珍寶,于大衆會,能現無邊作用差別,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斷一切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
四、成所作智 轉眼等五識者。爲利一切凡夫二乘類,成種種變化事之智也。如來之現化身化土及諸神通所作,皆智之作用也。如唯識論言:“成所作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爲欲利樂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現種種變化叁業,成本願力,所應作事。 - 明·楊卓
四種如來智慧: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
成所作智是轉有漏的前五識所成,爲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衆生的智慧。
妙觀察智是轉有漏第六識所成,爲佛觀察諸法及一切衆生根器而應病于藥與轉凡成聖的智慧。
平等性智是轉有漏第七識所成,爲佛通達無我平等的道理,而對一切衆生起無緣大慈的智慧。
大圓鏡智是轉有漏的第八識所成,爲佛觀照一切事相理性無不明白的智能。此智能清淨圓明,洞澈內外,如大圓鏡,洞照萬物。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