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用語。又作逗機。即機機投合之意,指禅師與學人之機,彼此相契;又謂學人徹底大悟而契合佛祖之要機。碧岩錄第二十六則(大四八·一六七上):“賴值百丈頂門有眼,肘後有符,照破四天下,深辨來風,所以便打,若是別人,無奈他何。這僧以機投機,以意遣意。”
又經由師家之啓發,學人因而開悟,其後將當時所契悟之觀感以偈表示者,稱爲投機偈;學人之徹底大悟恰好契當佛祖之要機,而將當時之心境以頌表示者,稱爲投機頌。古來禅林間,有關此類之投機偈、投機頌,爲數極多,于祖堂集、指月錄、諸傳燈錄等禅籍中隨處可見,堪稱我國禅文學之一大特色。
此外,宋代臨濟宗汾陽善昭禅師將學人對于自己的境界如實提出請示之問法,稱爲投機問,爲汾陽十八問之一。准此而言,“投機”一語之本義,原爲契合、契機等義,然後世多轉指以追求利益爲目標而進行具有風險之商業行爲,如投機心、投機事業等,已成爲現代日常用語。[人天眼目卷二](參閱“汾陽十八問”2980)
(術語)大悟徹底,合于佛祖之心機也。
徹悟的意思,合乎佛祖心機謂之投機。據說佛陀度生,應機說法,根據不同根機,宣說不同法門。《法華經·普門品》:“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這是指觀世音的叁十二應,也就是他的應機說法。觀世音尚且如此,佛陀當然更是這樣。《續傳燈錄·法光禅師》:“使言言相副,句句投機。”如果話不投機,多說無用。所以俗話說:“話不投機一句多。”(見《古今雜劇》)。(今多作“半句多”)“投機”還有見解相同、意見一致、氣味相合之意。後引申爲“投機倒把”、“投機取巧”等,對那些不堅持原則、看風使舵的人,稱之爲“投機分子”。(無名氏)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