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梵語ya^na。指道、船、車,即運載之義。爲教化衆生而將之運載至理想世界之五種法門,稱爲五乘。(一)通常指:(一)人乘(梵manus!ya -ya^na ),人以叁歸五戒爲乘,運出叁塗四趣而生于人道。(二)天乘(梵deva -ya^na ),以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爲乘,運載衆生越于四洲而達天界。(叁)聲聞乘(梵s/ra^vaka -ya^na ),即以四谛法門爲乘,運載衆生越于叁界,至有余涅槃而成阿羅漢。(四)緣覺乘(梵pratyeka -buddha-ya^na ),即以十二因緣法門爲乘,運載衆生越于叁界,至無余涅槃而成辟支佛。(五)菩薩乘(梵bodhisattva -ya^na ),即以悲智六度法門爲乘,運載衆生總超叁界叁乘之境,至無上菩提大般涅槃之彼岸。[盂蘭盆經疏卷上、法華玄論卷七]
(二)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所舉之五乘爲:(一)天乘,即以十善法運載衆生,使其得以生于欲界天。(二)梵乘(梵brahma -ya^na ),即以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運載衆生出生死海,生于色界、無色界。(叁)聲聞乘,即以生滅四谛之法運載衆生出離叁界。(四)緣覺乘,即以生滅無生之十二因緣法運載衆生出離叁界。(五)諸佛如來乘(梵buddha -ya^na ),即以事理之六度、次第之叁觀等諸法運載衆生同至涅槃彼岸。[入楞伽經卷四、楞伽經義疏卷二下、華嚴五教章卷一]
(叁)華嚴宗所揭示之五乘爲:(一)一乘(梵eka -ya^na ),即以一乘實相之法爲乘,至涅槃彼岸。(二)菩薩乘,即以六度萬行爲乘,出離叁界。(叁)緣覺乘,即以十二因緣爲乘,越出叁界。(四)聲聞乘,即以四谛法爲乘,超出叁界。(五)小乘(梵hi^na -ya^na ),即人天乘。以五戒十善爲乘,出離四趣。[華嚴五教章卷一、華嚴五教章義苑疏卷一、華嚴五教章匡真鈔卷二]
(四)據稱贊大乘功德經載,佛以隨類音而爲有情類說五乘法。此五乘指:(一)聲聞乘, (二)獨覺乘,(叁)無上乘(梵an -uttara-ya^na ),(四)種種乘(梵na^na^ -ya^na ), (五)人天乘(梵deva -manus!ya-ya^na )。
(五)真言宗以五大配于五乘,此五乘皆爲毗盧遮那(大日如來)法身中之自體,故別立五乘成佛。即:(一)人乘,即地大。以人皆住于地之故。(二)天乘,即水大。水以鍐爲種子,鍐,離言說之義。水從方圓之器自在而轉,與天自在之義相應和。(叁)聲聞乘,即火大。以聲聞自心發火,而灰身滅智之故。火大之種子爲啰,啰爲語菩薩之種子,聲聞依言教而得度,故配于火大。(四)緣覺乘,即風大。風大之種子爲诃,诃,因緣之義。緣覺觀十二因緣,故二者之義相應。又緣覺之開悟以觀緣起無常之理而證悟,如由風緣而觀飛花落葉,遂體悟花葉畢竟隨風飄零之無常,故以緣覺配于風大。(五)菩薩乘,即空大。因菩薩以二空爲觀之故。[秘藏記卷末、秘藏記鈔卷十]
(六)淨土宗則認爲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五乘,皆得蒙受阿彌陀佛廣大之願力,而往生淨土,稱爲五乘齊入。
(七)又天臺宗將聲聞、緣覺二乘合並爲一,再加佛乘,則亦爲五乘。
總之,教導、運載衆生生于人、天乘之世間法門,稱爲世間乘;教導、運載衆生生于聲聞、緣覺、菩薩乘,以超越生死迷界之法門,稱爲出世間乘。
五乘之外,另有所謂四乘之說,系指:(一)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四乘。(二)人天乘、小乘、叁乘、一乘等四乘。(叁)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四乘。(四)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等四乘。依聲聞、緣覺、菩薩、佛四乘所說之觀法,其智慧有所分別,故有下觀智、中觀智、上觀智、上上觀智(四乘觀智)之別。
(名數)乘人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爲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別。其中五乘有六種:一者:一、人乘,乘五戒之行法而生于人間者。二、天乘,乘十善之行法而生于天上者。叁、聲聞乘,乘四谛之行法而到阿羅漢果者。四、緣覺乘,乘十二因緣之行法而到辟支佛果者。五、菩薩乘,乘六度之行法而上于佛果者。行事鈔資持記上一之一曰:“五乘者:人、天、聲聞、辟支、及佛,能乘人也。五戒、十善、谛、緣、六度,所乘法也。”文句七之一曰:“五乘者,五戒乘出叁途苦,十善乘出人道八苦,聲聞乘出叁界無常苦,緣覺乘出從他聞法苦,菩薩乘出內無利智外無相好苦。”此通途之五乘也。二者:一、菩薩乘,二、緣覺乘,叁、聲聞乘,四、種種性乘,合說諸乘者,五、人天乘也。見大乘莊嚴功德經中,楞伽經八。叁者:一、人乘,二、天乘,欲界之六天也,叁、聲聞乘,四、緣覺乘,五、菩薩乘也。四者:一、小乘之佛乘,二、小乘之緣覺乘,即愚法緣覺也,叁、小乘之聲聞乘,即愚法之聲聞也,四、梵乘,色界之諸天也,五、天乘,欲界之諸天也。見五教章上二。五者:嚴宗別途之五乘:一、小乘,愚法之聲緣二乘也(二乘有愚法不愚法之二類見二乘條),二、聲聞乘,叁、緣覺乘,此二者,不愚法之二乘也,四、菩薩乘,五、一乘。與臺宗之佛乘同。見五教章上二。六者:臺宗別途之五乘:一、人乘,二、天乘,叁、二乘,聲緣之二者,四、菩薩乘,五、佛乘也。問此中菩薩乘與佛乘如何差別?答曰:一乘家與叁乘家之見解各異。法相叁論之叁乘家,謂菩薩與佛,但爲因果之別,故菩薩乘即佛乘。華嚴天臺之一乘家,謂佛與菩薩,各有因果,權之因果爲菩薩乘,實之因果爲佛乘。即華嚴終教天臺別教之因果,是菩薩乘;華天兩家圓教之因果,是佛乘。密教以五大配于通途之五乘,五乘皆爲毗盧遮那法身中之自體,立五乘成佛也。一、人乘,是爲地大;以人皆住于地故也。二、天乘,是爲水大;水以鍐爲種子,鍐字者,離言說之義,定地之天,離言說之故也。又天者自在之義,水從方圓之器自在而轉,故其義相應。叁、聲聞乘,是爲火大;以聲聞自心發火,而灰身滅智故也。又火大之種子爲啰,啰爲語菩薩之種子,聲聞依言教而得度,故配之。四、緣覺乘,是爲風大;風大之種子爲诃,是因緣之義也,緣覺觀十二因緣,故其義相應,又開悟以風緣而飛花落葉之觀,故配之。五、菩薩乘,是爲空大;因菩薩以二空爲觀故也。見秘藏記末,同鈔十。
[出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一佛乘佛。梵語具雲佛陀。華言覺。乘即運載之義。謂如來以一乘實相之法。運諸衆生同到涅槃彼岸。故名佛乘。(梵語涅槃。華言滅度。)二菩薩乘菩薩。梵語具雲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謂菩薩之人。以六度萬行爲乘。運諸衆生同出叁界。故名菩薩乘。(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叁忍辱。四精進。五禅定。六智慧也。叁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叁緣覺乘謂緣覺之人。因觀十二因緣。除于我執而悟真空涅槃之理。以此之法。運出叁界。故名緣覺乘。(十二因緣者 - 明·一如等 撰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人乘就是乘著五戒的教法而生到人間來;天乘就是乘著十善的教法而生到天上去;聲聞乘就是乘著四谛的教法而證得阿羅漢果;緣覺乘就是乘著十二因緣的教法而證得辟支佛果;菩薩乘就是乘著六度的教法而證得至高無上之佛果。 - 陳義孝編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佛菩薩乘。能運衆生從因至果。故名爲乘 - 唐·李師政 撰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人乘——是乘著五戒的教法而生到人間來。
天乘——是乘著十善的教法而升到天上去。
聲聞乘——是乘著四谛的教法而證得阿羅漢果。
緣覺乘——是乘著十二因緣的教法而證得僻支佛果。
菩薩乘——是乘著六度的教法而得到至高無上的佛果。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