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種觀法。即:(一)真觀,謂觀真谛之理而斷見思惑之空觀。(二)清淨觀,謂于既除見思惑之清淨身,斷塵沙惑之假觀。(叁)廣大智慧觀,謂斷無明惑而得廣大智慧之中觀。(四)悲觀,謂以上叁觀觀察衆生,拔衆生之苦惱。(五)慈觀,謂以上叁觀觀察衆生,而與衆生以樂。[法華經普門品]
(二)又作食時五觀、沙門受食五觀。指沙門于進食之前所應作之五種觀法,即:(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謂此食墾植收獲舂磨、淘汰炊煮,所費功夫甚多,且施主減其妻子之分,爲求福而施,故受食時,應作此觀。(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謂若不坐禅誦經、營叁寶事,不持戒,受施則墮,故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則可應供受食。(叁)防心離過,貪等爲宗。謂須防心離于叁過,于上味食不起貪,于中味食不起癡,于下味食不起嗔。否則不知慚愧,墮叁惡道,故受食時,當作此觀。(四)正事良藥,爲療形枯。謂饑渴爲主病,故須以食爲藥,不起貪著。(五)爲成道業,應受此食。謂不食則饑渴病生,難成道業,而多食致患,少食氣衰,故必食得適量,以資身修道。由觀想此五事之故,齋堂又稱五觀堂。[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中之叁、卷下之二、釋氏要覽卷上、敕修百丈清規卷下大衆章]
(名數)一、真觀,觀真谛之理而斷見思之惑之空觀也。二、清淨觀,于既除見思糞穢之清淨身,斷塵沙之惑之假觀也。叁、廣大智慧觀,斷無明之惑得廣大之智慧之中觀也。四、悲觀,以上叁觀觀衆生,拔衆生苦之謂也。五、慈觀。以上叁觀觀衆生而與衆生以樂之謂也。法華經普門品曰:“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囗@又]食時之五觀,五眼之觀照,華嚴宗五教之觀法。
一、真觀,即觀察真谛的道理以斷見思之惑的空觀;二、清淨觀,即既已斷見思之惑,再斷塵沙之惑的假觀;叁、廣大智慧觀,即斷了無明之惑之後,而得廣大智慧的中觀;四、悲觀,以上面叁種觀觀衆生,而願拔衆生之苦;五、慈觀,即以上面叁種觀觀衆生,而願給衆生快樂。 - 陳義孝編
五觀者:
一、真觀 觀真谛之理,斷見思之惑之空觀。
二、清淨觀 既除見思之糞穢,則爲清淨之身,斷塵妙之假觀。
叁、廣大智慧觀 斷無明之惑,得廣大智慧之中觀。
四、悲觀 以上之叁觀觀衆生,用拔衆生之苦。
五、慈觀 以上之叁觀觀衆生,與樂衆生也。 - 明·楊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