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五教?五教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中都找到了“什麼是五教”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五教”的解釋

  教判之名。即诠判如來一代聖教爲五類教旨。(一)華嚴叁祖賢首所立,稱爲賢首五教。即:(一)小乘教(愚法聲聞教),(二)大乘始教(權教),(叁)大乘終教(實教),(四)頓教,(五)圓教。[華嚴五教章卷一、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華嚴經疏卷叁](參閱“五教十宗”1146)

  (二)唐代圭峰宗密所立,即:(一)人天教,乃說叁世業報善惡因果之理,修四禅八定者。(二)小乘教,說我空之理,修無我之觀智,以斷貪等諸業,證得我空真如。(叁)大乘法相教,相當于相始教。即說唯識所變之理,修唯識觀及六度四攝,並伏斷煩惱、所知二障,證二空真如。(四)大乘破相教,相當于空始教,說一切皆空之理,觀無業無報無修無證,以破諸法定相之執。(五)一乘顯性教,乃藉方便隱密,直指自心即是本覺之真性,離諸妄想執著,得于自身中,見如來廣大之智慧。[華嚴原人論、華嚴原人論發微錄卷中、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圓覺經大疏卷上一]

  (叁)唐代波頗蜜多羅叁藏所立,即:(一)四谛教,說四谛之法,悟真空涅槃之理,如阿含經。(二)無相教,說諸法皆空之法,以悟大乘法空之理,如般若經。(叁)觀行教,說各種觀心行法,以明修因契果之理,如華嚴經。(四)安樂教,說常、樂、我、淨等四德及常住寂滅之理,令衆生得大安樂,如涅槃經。(五)守護教,即說守護正法等事,令衆生護持不失,如大集經。[華嚴經疏卷二、華嚴經疏鈔玄談卷五、大藏法數卷二十七、教乘法數卷十九、大明叁藏法數卷二十一]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五教”的解釋

  (術語)華嚴宗之教判也。有二種:(一)始于杜順,成于賢首,是唯就出世間之一教判定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叁大乘終教,四頓教,五圓教也。五教章冠注上一曰:“至相智俨大師,親承于杜順和尚,顯揚宗旨,弘傳一乘。搜玄、十玄、孔目、問答、章疏非一,約就五教廣立清範。(中略)賢首親于智俨造此五教。”同上叁曰:“聖教萬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叁終教,四頓教,五圓教。”小乘教于四部之阿含經、發智、婆娑論等,說灰身滅智之涅槃法者。大乘始教爲大乘之初門,有相始教空始教二種。深密經、唯識論等,分別五性,建立依他之萬法者爲相始教。般若經、叁論等,說諸法皆空,顯無所得平等者,爲空始教。此二教皆不開示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之義,故貶爲始教。大乘終教于楞伽經起信論等說真如緣起之理,唱一切皆成佛者。頓教對于一類之頓機,不依言句,不設位次,以頓徹理性爲教者。是既絕言句,故爲別部之經。以楞伽經四,有鏡像頓現之譬;寶積經論一,有頓教修多羅之名而立之。如以維摩之默而顯不二,以達磨之心而印于心,爲得此旨者。圓教于華嚴經法華經等,明圓融具德之一乘者。此分別教一乘同教一乘二種。華嚴經直開示圓融不思議之法門,遠異于彼之叁乘教,故名別教一乘;法華經爲開會二乘,其說相同于叁乘教,故名同教一乘。圓教之名,八十華嚴經謂爲圓滿修多羅。華嚴玄談五曰:“教類有五,即賢首所立,廣有別章,大同天臺,但加頓教。”又曰:“不同前漸次位修行,不同于彼圓融具德,故立名頓,頓诠此理,故名頓教。天臺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絕言故。今乃開者頓顯絕言爲一類,離念機故,即順禅宗。”開此五教而爲十宗。詳見宗條。(二)爲同宗圭峰所立,此統收世間出世間之二教:一、人天教,以持提謂經等五戒而生于人間,行十善而生于天上爲教者。二、小乘教,如前。叁、大乘法相教,前始教中之相始教也。四、大乘破相教,前始教中之空始教也。五、一乘顯性教,前終頓圓之叁教也。見原人論。前法相破相之二教,別立聲緣菩之叁乘,故爲大乘,今爲一佛乘,故曰一乘。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五教”的解釋

  見五教十宗條。 - 陳義孝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五教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