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pan~ca bala^ni,巴利語同。指五種力用。(一)叁十七道品中之第五科。即由信等五根之增長所産生之五種維持修行、達到解脫之力量。(一)信力(梵s/raddha^ -bala ),對叁寶虔誠,可破除一切邪信。(二)精進力(梵vi^rya -bala ),修四正勤,可斷除諸惡。(叁)念力(梵smriti -bala ),修四念處以獲正念。(四) 定力(梵sama^dhi -bala ),專心禅定以斷除情欲煩惱。(五)慧力(梵prajn~a^ -bala),觀悟四谛,成就智慧,可達解脫。此五者均有破惡之力,故稱爲“五力”。其內容與五無漏根相同,爲佛教之實踐道。其實踐上,系由前者循序漸進至于後者。[雜阿含經卷二十六、大智度論卷十九、大毗婆沙論卷一四一、俱舍論卷二十五、法華玄義釋簽卷一、法界次第初門卷中之下](參閱“五根”1137)
(二)如來說法之五種力用。(一)言說力,如來雖說叁世垢淨、世出世、有罪無罪、有漏無漏、有爲無爲等種種法,而此言說如幻人之說,無有決定,乃至如虛空而無生滅,其言說即不言說。(二)隨宜力,如來隨宜而爲種種說法。如說垢法爲淨法,或說淨法爲垢法;說生死即涅槃,或說涅槃即生死。(叁)方便力,如爲令衆生行布施,而說布施爲得大富之因。(四)法門力,如說六根等諸法皆是解脫之門。(五)大悲力,如來爲使衆生信解諸法無我,起叁十二種大悲廣爲說法。[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二、持心梵天所問經卷一、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二、華嚴經探玄記卷叁]
(叁)唯識不判之五種力用,又作五力難判。(一)定力,如來之大寂定力能普應十方。(二)通力,如來之神通力變化無窮,隨感而應。(叁)借識力,二禅以上無尋伺、語言,若欲說法應用,則借初禅之眼、耳、身叁識而成己用。(四)大願力,如來之大願力能度曠劫衆生。(五)法威德力,指如來之應化威德力,演一音則普應群機,施一法則衆魔皆伏,利生無盡,功德難量。此五力皆爲不可思議之勝用,與識法不相應,故稱唯識不判之五力。[宗鏡錄卷四十八、大明叁藏法數卷二十五]
(四)那先比丘經所立之五力。即製眼、製耳、製鼻、製口、製身等五種力量。
(名數)說見本條。
(雜語)五種之魔力也,即五塵是。止觀輔行八曰:“增一雲:魔有五力,所謂五塵,佛聖弟子一力能拒,謂不放逸。”[囗@又](名數)叁十七道品之一。信、精進、勤念、定、慧之五根增長,有治五障之勢力者:一、信力,信根增長,破諸邪信者。二、精進力,精進根增長,能破身之懈怠者。叁、念力,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者。四、定力,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者。五、慧力,慧根增長,能破叁界諸惑者。見法界次第中之下。智度論十九曰:“五根增長,不爲煩惱所壞,是名爲力。”又曰:“天魔外道不能阻壞,是名爲力。”梵語出名義大集四一。[囗@又]一、定力,一切禅定之力。二、通力,一切神通之力,是定力之結果也。叁、借識力,色界二禅天以上,總無眼等五識,若有必用,則得以通力自由起初禅天之五識,謂之借識力。四、大願力,佛菩薩之大誓願力。五、法威德力,佛法之威德力。此五種之力,不可思議,非現比二量之境界,故唯識論中以之決一切諸法性相,獨不判此五力。宗鏡錄四十八曰:“有五力唯識不判:一定力,二通力,叁借識力,四大願力,五法威德力。”又,一切通力中,中有之業通力最強,此五力亦不能遮止之,故謂之五力不可到。見叁藏法數二十五。
bala == 五力
[出法界次第] 止觀輔行問雲。名同于根。何須更立。答。善根雖生。惡猶未破。更須修習。令根增長。根成惡破。複名爲力。一信力謂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長。則能遮諸煩惱。不爲偏小諸疑所動。故名信力。二精進力謂行此正道及助道法時。若精進根增長。則能除身心懈怠。成辦出世之法。是爲精進力。叁念力謂念正道及助道法。若念根增長。則能破諸邪想。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是爲念力。四定力謂攝心正道及助道法。若定根增長。則能破諸亂想。發諸事理禅定。是爲定力。(事理禅 - 明·一如等 撰
五根堅固發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長,能破諸邪信;精進力是精進根增長,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慧力是慧根增長,能破叁界之諸惑。 - 陳義孝編
瑜伽二十九卷九頁雲:若複了知前後所證而有差別;隨此、能于後後所證出世間法,深生勝解,深生淨信。此清淨信,難伏義故;說名信力。問:誰不能伏?答:此清淨信,若天若魔若諸沙門若婆羅門若余世間,無有如法能引奪者。諸煩惱纏,亦不能屈。故名難伏。此爲上首,此爲前行,余精進等,亦名爲力。由此諸力,具大威勢,摧伏一切魔軍勢力,能證一切諸漏永盡;是故名力。
二解 辯中邊論中卷十四頁雲:已說修五根;當說修五力。次第雲何?頌曰:卽損障名力。因果立次第。論曰:卽前所說信等五根,有勝勢用,複說爲力。謂能伏滅不信障等,亦不爲彼所陵雜故。此五次第,依因果立。以依前因,引後果故。謂若決定信有因果;爲得此果,發勤精進。勤精進已;便住正念。住正念已;心則得定。心得定已;能如實知。既如實知;無事不辦。故此次第,依因果立。
叁解 雜集論十卷七頁雲:如五根,五力亦爾。差別者:由此能損減所對治障,不可屈伏;故名爲力。謂五力所緣境等,與根相似;然果有差別。所以者何?如說果者,謂能損減不信等障故,勝過于前。雖與五根所緣境界,自體等相似;然不可屈伏義有差別故,別立覺分。
四解 顯揚二卷十叁頁雲:五力者:廣說如經。卽信根等,由善修習,多修習故,不複爲彼不信等法之所雜亂,複能對治諸雜亂法。不可伏義,說名爲力。
五解 集異門論十四卷五頁雲:五力者:雲何爲五?一、信力。二、精進力。叁、念力。四、定力。五、慧力。問:信力雲何?答:于如來所,修植淨信,根生安住;不爲沙門或婆羅門或天魔梵或余世間如法引奪。是名信力。問:精進力雲何?答:于己生不善法,爲永斷故;生欲,策勵,乃至廣說四種正斷。是名精進力。問:念力雲何?答:于內身住循身觀,乃至廣說四種念住。是名念力。問:定力雲何?答: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廣說四種靜慮。是名定力。問:慧力雲何?答:如實了知此是苦聖谛,此是苦集聖谛,此是苦滅聖谛,此是趣苦滅行聖谛。是名慧力。問:何故名力?答:因如是力,依如是力,住如是力,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縛,皆可斷截摧伏破壞。故名爲力。 - 朱芾煌
五力者謂信、進、念、定、慧之五根增長,有治五障之勢力也。止觀輔行問雲:“名同于根。何須更立?”答:“善根雖生,惡猶未破,更須修習,令根增長。根成惡破,複名爲力。”
一、信 信力,謂信根增長破諸邪信也,又謂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長,則能遮諸煩惱,不爲偏小諸疑所動,故名信力。
二、進 進力,謂精進根增長,能破身之懈怠也。又進行此正道及助道法時,若精進根增長,則能除身心懈怠,成辦出世之法,是爲精進力。
叁、念 念力,謂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也。又謂念于正道及助道法,若念根增長,則能破諸邪想,成就一切出世功德,是名念力。
四、定 定力,謂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也。又謂攝心正道及助道法,若定根增長,則能破諸亂想,發諸事理禅定,是名定力。
五、慧 慧力,謂慧根增長,能破叁界諸惑也。又謂四念處之慧,照了一切諸 法,若慧根增長,則能除一切邪妄之執,破一切偏小之慧,故名慧力。 - 明·楊卓
信力、精進(活力)力、念力、定力、慧力。 - 莊春江居士編
五根堅固的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信力——是信根增長,能破諸邪信;
精進力——是精進力增長,能破身之懈怠;
念力——是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
定力——是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
慧力——是慧根增長,能破叁界之諸惑。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