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又作無起。謂諸法之實相無生滅。與“無生滅”或“無生無滅”同義。所有存在之諸法無實體,是空,故無生滅變化可言。然凡夫迷此無生之理,起生滅之煩惱,故流轉生死;若依諸經論觀無生之理,可破除生滅之煩惱。[圓覺經卷一、大方等大集經卷十五]
(二)阿羅漢或涅槃之意譯。阿羅漢有不生之義,即斷盡叁界煩惱,不再于叁界受生之意。又依彌陀之本願往生淨土者,乃是契合彌陀之本願,此因無生爲涅槃之理,故異于凡夫內心所想虛幻之生。于此,昙鸾之往生論注卷下稱之爲無生之生。自涅槃無生滅之觀點言,即指覺悟涅槃,亦即證得無生身;極樂爲契合涅槃之世界,由此義,故稱爲無生界。[最勝王經卷一、摩诃止觀卷五下](參閱“阿羅漢”3692、“涅槃”4149)
(術語)涅槃之真理,無生滅,故雲無生。因而觀無生之理以破生滅之煩惱也。圓覺經曰:“一切衆生于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轉輪生死。”最勝王經一曰:“無生是實,生是虛妄,愚癡之人,漂溺生死,如來體實,無有虛妄,名爲涅槃。”仁王經中曰:“一切法性真實空,不來不去,無生無滅,同真際,等法性。”梵網經上曰:“伏空假,會法性,登無生山。”止觀大意曰:“衆教諸門,大各有四,乃至八萬四千不同,莫不並以無生爲首。今且從初于無生門遍破諸惑。”肇論新疏遊刃中曰:“清涼雲:若聞無生者,便知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但于嚴土利他不生喜樂,而趣于寂故,成聲聞乘也。若聞無生,便知從緣,故無生等,成緣覺乘。若聞無生,便知諸法本自不生。今則無滅,即生滅而無生滅,無生滅不礙于生滅。以此滅惡生善,利自利他,成菩薩乘。”垂裕記二曰:“無生寂滅,一體異名。”
不生不滅的意思,也是涅槃的道理。 - 陳義孝編
瑜伽八十七卷九頁雲:于後有,無複更生;說名無生。
二解 集論五卷十五頁雲:何故此滅複名無生?離續生故。 - 朱芾煌
世間一切皆生滅虛妄之相。無生者,謂無虛妄之生。既無有生,雲何有滅?不生不滅,乃究竟實相也。 - 明·楊卓
不生不滅的意思。亦即涅槃的道理。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