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五位?五位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中都找到了“什麼是五位”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五位”的解釋

  指五種類別。(一)部派佛教將一切法分爲五種。又作五事、五法、五品等。即:(一)色法,指物質界。(二)心法,指構成心主體之識。(叁)心所法,指心之作用。(四)心不相應行法,非色法、心法而與心不相應之有爲法,例如“生住異滅”,便是說明存在之現象。(五)無爲法,其生滅變化並非因緣所作,亦不起作用。

  俱舍論等,更對此五位加以分類,將色法析爲十一種、心法一種、心所法四十六種、不相應行法十四種、無爲法叁種,合計七十五種,故有“五位七十五法”之稱。大乘唯識宗則分心法爲八種、心所法爲五十一種、色法十一種、不相應行法二十四種、無爲法六種,合計百種,故稱“五位百法”。以俱舍等宗派而言,五位之順序爲:色、心等,此乃認爲心外之對象實在而有,由此再起內心之心、心所。而唯識宗則提出不同之主張,即以心、心所等順序表示諸法皆唯識所變現,其本身並無實體。[俱舍論卷四、順正理論卷十、成唯識論卷七、百法明門論疏卷上、成唯識論述記卷七末]  (二)指大乘五位,又作唯識五位、唯識修道五位。唯識宗將大乘菩薩之階位分爲五等,即:(一)資糧位,即含攝有漏善以達佛果之位。指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諸位菩薩,以福德智慧爲助道資糧,故稱資糧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薩階位又稱大乘叁賢位。其中,十住偏重修理觀,十行偏重修事觀,十回向多修理事不二觀。此類修行稱爲大乘順解脫分,雖已能斷除分別二執之現行,然對于能、所取之種子依舊潛伏未除,此系唯識五位中最初伏障之階段。(二)加行位,指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位菩薩,由得福智資糧,加功用行而入見道(歡喜地),住真如位,稱爲加行位。即于資糧位所積集之善,更進一步爲得無漏智而加力修行之位。此位能達“無二我”而“有二無我”之境界,然心中仍變帶“如相”現前,故仍非實住之唯識境界,稱爲大乘順抉擇分。(叁)通達位,又作見道位。初地菩薩體會真如,智照于理,得見中道,故稱通達位。即證得初無漏智,並體得真如理之位。此系修行第一大劫之成熟階段,相當于初地之入心,故又稱見道位。(四)修習位,又作修道位。指二地至十地菩薩,得見道已,爲斷除障,複修習根本智,故稱修習位。即于通達位證得真如理,再反覆修習之位。(五)究竟位,指妙覺佛證此果位,最極清淨,更無有上,故稱究竟位。即指佛果之位。[成唯識論卷九、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五、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唯識叁十論頌、大乘法相名目卷一中]

  (叁)指小乘五位,即:(一)資糧位,又分叁位:五停心、別相念(各別觀察四念處)、總相念(總觀察四念處)。(二)加行位,其位有四:暖位(未見智火,已得暖相)、頂位(觀行轉明,如登山頂悉皆明了)、忍位(于四谛法忍可樂修)、世第一位(雖未能證理,而于世間最勝),此四位加功用行,取證道果。(叁)見道位,指聲聞初果斷叁界見惑,見真空之理。(四)修道位,指第二、叁果修四谛道法,斷欲界思惑。(五)無學位,指聲聞第四果阿羅漢,斷盡叁界見思惑,真理究竟,無法可學。[天臺四教儀集注卷下]

  (四)對于心之狀態,禅宗亦分爲五位。曹洞宗之祖洞山良價爲舉示修行者,而提出五位之主張,稱洞山五位。可分爲正偏五位與功勳五位二種。(一)正偏五位,指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等五位。正是陰,意即真如之本體;偏是陽,意即生滅之現象。正中偏指平等中存有差別;偏中正指差別即平等。基于此,作靜中之動之修行工夫,則謂正中來;動中之靜則爲偏中至。兼以上二者,達于自由自在之境界,即謂兼中到。對此,曹山本寂曾以君臣爲例而說明之。(二)功勳五位,指向、奉、功、共功、功功等五者。即知衆生本具佛性,求達佛果(向),爲證佛性而修行(奉),見佛性(功),雖已達自由之覺位,尚有其作用(共功),最後更超越前者,而達自由自在之境界(功功)。[景德傳燈錄卷十七、曹山元證禅師語錄、洞上古轍卷上](參閱“洞山五位”3869)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五位”的解釋

  (名數)有種種之五位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五位”的解釋

  1.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爲法。2.唯識宗所立之修行五位,即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 - 陳義孝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五位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