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俱舍宗對一切法之分類。一切事象可分七十五種類別,概分之爲五大類。此七十五種類別與種種形象相應,即以心爲主體,由相對關系之立場而說明一切現象與超現象。即:(一)色法(指一切物質),即眼、耳、鼻、舌、身等感覺作用及其所對應之色、聲、香、味、觸,與不能表示其實體之無表色,凡十一種。(二)心法(心的作用之主體)一種,即六識心王。(叁)心所有法(略稱心所,即心之作用)凡四十六種,概分爲:(1)大地法(與一切心相應之作用),有受、想、思、觸、欲、慧、念、作意、勝解、叁摩地等十種。(2)大善地法(僅與一切善心相應之心所),有信、不放逸、輕安、舍、慚、愧、無貪、無嗔、不害、勤等十種。(3)大煩惱地法(與一切不善心,及雖非惡非善,卻有礙于道的心相應之心所),有癡、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舉等六種。(4)大不善地法(與一切不善心相應之心所)有無慚、無愧等兩種。(5)小煩惱地法(與無明相應,而不能同時升起兩種以上之心所),有忿、覆、悭、嫉、惱、害、恨、谄、诳、憍等十種。(6)不定地法(不定相應,即上述各心所之外者),有尋、伺、睡眠、惡作、貪、嗔、慢、疑等八種。(四)心不相應行法(非色法,亦非心、心所之存在),有得、非得、衆同分、無想、無想定、滅盡定、命根、生、住、異、滅、名身、句身、文身等十四種。(五)無爲法(本身既無生滅之變化,亦不因任何作用而升起生滅變化),有虛空、擇滅、非擇滅等叁種。
其中,心所有法之分類與數目,與大毗婆沙論、順正理論卷十一等所列舉者稍異。又七十五法若就色、非色分別,色法十一種爲色,余六十四法是非色;若就有對、無對分別,五根與五境爲有對,余六十五法是無對;若就有爲、無爲分別,前七十二法爲有爲,後叁種是無爲;若就相應、不相應分別,心與心所法等四十七種爲相應,余二十八種是不相應;若就四大種所造、非所造分別,眼等五根、色、聲、香、味及無表爲所造,觸通所造、非所造,余六十四法是非所造。若就谛、非谛分別,七十叁法是谛,虛空與非擇滅爲非谛。[大毗婆沙論卷四十二、卷七十五、入阿毗達磨論卷上、維摩經疏庵羅記卷十八、俱舍論光記卷四、俱舍論法宗原](參閱“七十五法”88)
wuwei qishiwufa
小乘說一切有部對宇宙萬有的分類法。他們把宇宙間的一切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分爲兩大類:由因緣和合而産生的有生滅變化的現象稱有爲法;非由因緣和合而産生的無生滅變化的現象稱無爲法。有爲法中分爲色法十一種,心法一種,心所有法四十六種,心不相應法十四種。無爲法只有叁種。總計七十五種,故稱五位七十五法。1、色法。物質現象,即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聲、香、味、觸)和無表色(亦稱無作色,指外表不顯的物質現象),計十一種。2、心法。精神現象,一種。3、心所有法。心法派生或隨屬的現象或作用。有四十六種,分爲六品:一爲遍大地法:普遍都有的精神現象或境界。有受、想、思、觸(感觸)、欲(欲望)、慧(智慧)、念(記憶)、作意(意願)、勝解(以爲)、叁摩地(叁昧),計十種。二爲大善地法:善的精神現象。有信、勤(努力)、舍(精神放松)、慚(慚愧,對自己而言)、愧(慚愧,對別人而言)、無貪、無瞋、不害(不殺、非暴力)、輕安(心情舒適)、不放逸(不斷努力)十種。叁爲大煩惱地法:較大煩惱的精神現象或境界。有無明(無知)、放逸、懈怠、不信、 沈(昏沈)、掉舉(心不平靜)六種。四爲大不善地法:不善的精神現象或境界。有無慚、無愧兩種。五爲小煩惱地法:一般煩惱的精神現象或境界。有忿(怒)、覆(掩飾錯誤)、悭、嫉、惱(狠戾)、害、恨、谄、诳憍(驕傲)十種。六爲不定地法:不定的精神現象或境界。有惡作、睡眠、尋(尋求)、伺(深度的或細心的貪求)、貪、瞋、慢、疑八種。4、心不相應法:與色、心皆不相應的,即既非精神又非物質的現象。有得(成就)、非得、同分(衆生各各自我類似的一些活動)、無想果、無想定(不去思想外界,使心不動)、滅盡定(用盡力量,使思想不活動)、命根(生命的器官、生、住(階段性的停止)、異(變化)、滅、名身(音節合成的概念)、句身(句子的合集)、文身(字母的合集)十四種。5、無爲法。分虛空無爲(認識真理猶如虛空的精神現象或境界)、擇滅無爲(通過智慧的揀擇力,斷滅煩惱而悟得的精神現象或境界)、非擇滅無爲(非通過智慧的揀擇力,而因缺乏條件致使不生的精神現象或境界)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