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語nih!svabha^vatva, nih!svabha^va, asvabha^va。與“無自性”同義。成唯識論卷九(大叁一·四七下):“若有叁性,如何世尊說一切法皆無自性?頌曰:“即依此叁性,立彼叁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中論卷叁、唯識叁十論頌、轉識論]
(二)梵語asad-bha^va。指諸法無存在之實體。性,體之意。一切諸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則滅,無有實體,故稱無性。[因明正理門論]
(叁)梵語a-gotra。法相宗所立五性之第五。指不具叁乘無漏種子之有情。全稱無性有情。又作無有出世功德種性、人天乘性、無種性。以其唯具人天有漏種子,故不起出世無漏之智以解脫生死,而永遠沈淪六道不能出離。然彼能修人間之善業,遂得人天之善果,此即所謂“無性闡提”。(參閱“五姓”1107)
(四)指無性菩薩(梵Asvabha^va )。生卒年不詳。著有攝大乘論釋十卷,該書爲印度大乘諸論釋部之典籍,由書中引用陳那(五、六世紀頃)之掌中論判斷,無性系陳那之後輩。(參閱“攝大乘論釋”6844)
(人名)菩薩名,釋無著之攝大乘論于唯識之法門成立別義。[囗@又](術語)性者體也,一切諸法無實體,謂之無性。法華經曰:“知諸法常無性。”楞嚴經曰:“諸幻成無性。”
指諸法無存在的實體。性者體之意。一切諸法因緣和合而生,因緣離散則滅,無有實體,故稱無性。此複有下列叁解:一、與“無自性”同義。《成唯識論》卷九載:若有叁性,如何世尊說一切法皆無自性?頌曰:“即依此叁性,立彼叁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二、唯識宗所立五種性的第五種。指不具叁乘無漏種子的有情。全稱無性有情。又作無有出世功德種性、人天乘性、無種性。以其唯具人天有漏種子,故不起出世無漏之智以解脫生死,而永遠沈淪六道不能出離。然彼能修人間之善業,遂得人天之善果,此即所謂“無性闡提”。叁、爲印度十大論師時代著名的論師,生卒年代不詳,曾爲無著的《攝大乘論》作注釋,稱爲《攝大乘論釋》,十卷,唐代玄奘叁藏譯。論釋中曾引用陳那《掌中論》文字,故判斷爲陳那的後輩。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