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arhat 或 arhant,巴利語arahat 或 arahant。音譯阿羅漢、阿羅诃。爲佛十號之一。又作應真、應。指斷盡一切煩惱,智德圓滿,應受人天供養、尊敬者。亦即應受一切人天以種種香、花、璎珞、幢幡、伎樂等供養者。禅苑清規卷八(卍續一一一·四六○下):“僧爲佛子,應供無殊,天上人間,鹹所恭敬。”此外,于小乘佛教中,指無學果之聖者。[北本涅槃經卷十八、方廣大莊嚴經卷一、無量壽經卷上、法華經卷一、善見律毗婆沙卷四、寶性論卷二、大智度論卷二十四、大乘義章卷?二十末](參閱“阿羅漢”3692)
(術語)如來十號之一。梵語,阿羅诃Arhat,譯曰應供。斷一切之惡,應受人天之供養者。智度論二十四曰:“應受一切世間供養,故名爲應供人。”大乘義章二十末曰:“外國名爲阿羅诃也,此雲應供。如來諸過悉已斷盡,福田清淨,應受物供,故名應供。”
應受人天供養的人,是如來十號之一,又是阿羅漢的義譯。 - 陳義孝編
瑜伽十五卷十六頁雲:應供者:謂如有一,爲性調善,不惱于他;終不違越諸調善者調善之地;隨順他心而起言說以時、如實,能引義利;言詞柔軟,如對善友;是名應供。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