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緣起?緣起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俗語佛源、法相辭典、佛學次第統編、唯識名詞白話辭典、佛識慧集中都找到了“什麼是緣起”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緣起”的解釋

  (一)梵語prati^tya-samut=pa^da,巴利語paticca-samuppa^=da  之意譯。音譯缽剌底帝夜參牟播頭。一切諸法(有爲法),皆因種種條件(即因緣)和合而成立,此理稱爲緣起。即任何事物皆因各種條件之互相依存而有變化(無常),爲佛陀對于現象界各種生起消滅之原因、條件,所證悟之法則,如阿含經典多處所闡明之十二支緣起,謂“無明”爲“行”之緣,“行”爲“識”之緣,乃至“生”爲“老死”之緣,“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以明示生死相續之理,同時亦由“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之理,斷除無明,以證涅槃。此緣起之理乃佛陀成道之證悟,爲佛教之基本原理。蓋佛陀對印度諸外道所主張“個我”及諸法具有實在之自性等論點,均予否定之,而謂萬有皆系相互依存,非有獨立之自性,以此解釋世界、社會、人生及各種精神現象産生之根源,建立特殊之人生觀與世界觀,成爲佛教異于其他宗教、哲學、思想之最大特征。

  據大毗婆沙論卷二十四載,佛陀爲攝受衆機,所施設之緣起法有一緣起、二緣起、叁緣起、四緣起,乃至十一緣起、十二緣起等數種之多。其中,一緣起系指一切之有爲法總名爲緣起者;二緣起指因與果;叁緣起指叁世之別,或指煩惱、業、事等叁者;四緣起指無明、行、生、老死等。如上所述,各種由因緣所成立之有爲法,皆可稱爲緣起、緣生、緣生法、緣已生法。然據俱舍論卷九及尊者望滿(梵Pu^rn!a^s/a  )之說,“緣起”與“緣生”之法,兩者互有所別,即若就其“因”而立名者,即爲“緣起”;若就其所能生起之“果”而立名者,則爲“緣生”。

  自教理史觀之,無論任何時代、任何地域之佛教宗派,莫不以緣起思想爲其根本教理,于原始佛教,以阿含經之十二緣起說(十二因緣)爲始;于大衆部、化地部中,緣起法列爲九無爲法之一;繼有大乘唯識、瑜伽師地論之賴耶緣起說,楞伽、勝鬘、大乘起信論等之如來藏緣起說(真如緣起說),華嚴宗之法界緣起說,以及密宗之六大緣起說等,形成一貫之佛教曆史思想,而與中論、天臺等之“實相論”共爲佛教教學之兩大系統。[雜阿含經卷十二、中阿含卷四十七多界經、大毗婆沙論卷二十叁、品類足論卷六](參閱“緣已生”6123、“緣起論”6129)

  (二)梵語nida^na。音譯爲尼陀那。意譯爲緣起、因緣。與上述(一)中之“緣起”語意相同,而使用于不同之情形,指十二部經(原始佛教經典)之因緣部。即說明佛陀或曆來祖師爲應衆生之機,而宣說或撰述經、律、論叁藏之緣由(理由、由來),如華嚴宗教義中“緣起因分”之緣起即屬此義。此外,後世創立寺刹佛堂、刻造佛像,或記載高僧大德靈驗行狀之各種來由因緣,亦稱爲緣起

  (叁)據華嚴宗之說,當宇宙諸法現起時,由“佛因位”之立場言,稱爲緣起,即“因緣生起”之意;若由“佛果位”而言,以其由悟界之本性産生,則稱性起。華嚴宗又結合判教,分緣起爲四種:(一)小乘之業感緣起,(二)大乘始教之阿賴耶緣起,(叁)大乘終教如來藏緣起(真如緣起),(四)華嚴經圓教之法界緣起。(參閱“四種緣起”1821、“因分果分”2274)

  (四)六世紀之印度僧。曾赴朝鮮,于新羅真興王五年(544)創建智異山華嚴寺,時人尊稱爲“緣起祖師”。除華嚴寺外,師另又創建泉隱寺、燕谷寺。[華嚴寺事迹、東國輿地勝覽]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緣起”的解釋

  (術語)事物之待緣而起也。一切之有爲法,皆自緣而起者。中論疏十末曰:“緣起者體性可起,待緣而起,故名緣起。”法華經方便品曰:“佛種從緣起。”俱舍論九曰:“諸支因分,說名緣起,由此爲緣能起果故。諸支果分,說緣已生,由此皆從緣所生故。”維摩經佛國品曰:“深入緣起,斷諸邪見。”大日經叁曰:“緣起甚深難可見。”[囗@又]事物之起因。輔行一之一曰:“述此緣起,凡有十意。”[囗@又]述事起由來之書名。如顯戒論緣起。付法藏緣起。叁國佛法傳通緣起等。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緣起”的解釋

  1.衆緣和合而生起,也就是各種條件和合而生的意思,一切有爲法都是由衆緣和合而生起的。2.事情起始的緣由。 - 陳義孝編

【俗語佛源】對“什麼是緣起”的解釋

  是佛學的核心理論之一。經中關于“緣起”的論證很豐富,各宗派也有不同的解釋,如業感緣起、賴耶緣起、如來藏緣起、一真法界緣起等。佛家很重視“緣起觀智”,所謂“深入緣起,斷諸邪見”(《維摩诘經·佛國品》)。概括地說,事物(有爲法)處在因果聯系的網絡中,依特定的條件而産生,因相互的作用而變化,稱爲“緣起”。唯其如此,任何事物都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稱爲“緣起性空”。“緣起”說明現象是存在的,而本質是“空”的,也說明了沒有造物主可以主宰宇宙、人生。在佛籍中,有一種闡明編述始末的書,稱爲“緣起”,如《付法藏緣起》。後亦用以代稱某些序言,甚至泛指一事物産生的緣由。如清·張岱《陶庵夢憶》卷六:“凡四閱月而成,余爲作緣起。”此外,在敦煌變文中,有一類演述佛經故事的通俗文體也稱爲“緣起”。如《醜女緣起》、《目連緣起》。(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法相辭典】對“什麼是緣起”的解釋

此有九門分別。頌曰:體、門、義、差別,次第、難、釋詞,緣性、分別緣,攝諸經爲後。如瑜伽九卷十二頁至十卷末,廣釋。
二解  瑜伽八十一卷十二頁雲:緣起者:謂有請而說。如經言:世尊一時,依黑鹿子,爲諸苾刍,宣說法要。又依別解脫因起之道,毗奈耶攝所有言說。又于是處,說如是言,世尊依如是如是因緣,依如是如是事,說如是如是語。
叁解  雜集論十一卷二頁雲:緣起者:謂因請而說。隨依如是補特伽羅,起如是說故。又有因緣,製立學處;亦名緣起。謂依如是因緣。依如是事,乃至廣說。
四解  如大毗婆沙論二十叁卷五頁至二十五卷廣說。
五解  法蘊足論十卷一頁雲:雲何緣起?謂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發生愁歎苦懮擾惱。如是便集純大苦蘊。苾刍當知,生緣老死。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緣起,法住法界。一切如來,自然通達,等覺宣說,施設建立,分別開示,令其顯了。謂生緣老死。如是乃至無明緣行,應知亦爾。此中所有法性法定法理法趣,是真是實,是谛是如,非妄非虛,非倒非異;是名緣起。 - 朱芾煌

【佛學次第統編】對“什麼是緣起”的解釋

  緣者由藉之義。謂依他而所藉者,起者生起之義。緣起者,有事之起始,及事物之待緣而起二義。一切有爲法等,皆從緣而起,故曰緣起。此起與生之義略同,故或曰緣生,言由緣而生也。但緣起由因立名,緣生由果立名,義稍別耳。 - 明·楊卓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對“什麼是緣起”的解釋

緣起  梵文  Pratityasamutpady  、意思是“由彼此關涉而生起”。這是佛教的基本理論,是佛陀對于生命、存在的基本看法。佛陀認爲,現象界中,沒有永恒存在的事物,也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都是關涉對待的生起、存在,故《雜阿含二九叁經》解釋緣起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也就是一切的生起、存在,都是彼此關涉對待而有的。這種關涉對待的關系有兩種,一種是由空間所現的同時依存關系,一種是由時間所現的異時因果關系。異時的因果關系,即所謂是“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此爲因而彼爲果;同時的依存關系,即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爲主而彼爲從。而此因果主從,並不是絕對的,換一個觀點來看,因果主從又可以倒置過來。所以經文中說:“佛說:譬如有兩根束蘆,互相依倚才能植立,朋友們,緣名色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正複如是。”朋友們,兩根束蘆,拿去這根,那根便豎不起來;拿去那根,這根也豎不起來。名色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正複如是。”

有謂緣起(舊譯爲因緣)、緣生可以互爲通用,事實上仍有其區別之處,緣起是以因邊立名,緣生是以果邊立名。《良贲疏》曰:“言緣生者,緣爲衆緣,生者起也,諸有爲法,皆從緣生。” - 于淩波居士著

【佛識慧集】對“什麼是緣起”的解釋

衆緣和合而起,也就是各種條件和合而生的意思,一切有爲法,都是由衆緣和合而生。

- 梵心居士編

【佛識慧集】對“什麼是緣起”的解釋

衆緣和合而生起,也就是各種條件和合而生的意思。一切有爲法,都是由衆緣和合而生。

- 梵心居士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緣起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