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我國現代著名之佛學院,爲唯識學大師歐陽竟無創辦于民國十一年(1922)。因古印度稱中國爲支那,佛教自稱內學,故有此名。院址位于南京公園路。院務由歐陽氏本人主持,設學務處、編校流通處、事務處,分掌研究、講演、圖書、出版、校勘、編纂、庶務等責。教授除歐陽氏本人外,另有湯用彤、呂澄、邱虛明、王恩洋、聶耦庚等人。學生除正式招生者外,社會各界亦經常有來該院問學者。十四年,該院開設法相大學特科,招收比丘、居士等學員四十余人,十六年特科因故停辦。二十六年中日戰爭爆發,南京被日本占領,該院遷往四川江津,定名爲蜀院。叁十二年歐陽氏去世後,院務由呂澄接掌。原在南京刻經一一○部,一○五五卷,入蜀又刻經叁十部,五十余卷。該院以主持人歐陽氏爲一代佛學名家,教授亦多爲一時之選,故頗受中日等國佛學界所重視,俨然爲當時我國佛學研究中心。該院以“師、悲、教、戒”爲院訓。所刊行之“內學年刊”,與太虛大師之“海潮音”雜志,並爲民國以來之兩大佛教刊物。
中國佛教學院和研究機構。佛教學者歐陽竟無創立。因古印度稱中國爲支那,佛教自稱其學爲內學,故名。1922年成立于成京。其宗旨爲“闡揚佛學,育材利世”。初設學、事兩科,教學、研究、述譯、考訂等屬學科;藏書、刻經、宣傳等屬事科。後又改設問學、研究兩部和學務、事務、編校流通3處。1922~1927年,著重辦學和編刊唐代著述。招收學員,習法相、唯識要典。倡在家居士可住持佛法之義,以奠定居士道場之基。同時編刻唐代法相、唯識要典和章疏,出版年刊《內學》和《雜刊》。1928~1937年著重整理教典和組織道場。選擇要典,校刊文字,編印“藏要”3輯,收佛典50余種,300余卷。1937年日軍侵華,院舍及圖書被毀。歐陽竟無率衆攜經版遷至四川江津,建內學院蜀院,恢複“講學以刻經”舊規。1939年重建學院,分毗昙、戒律、瑜伽、般若、涅槃5科。1940年發起編印《精刻大藏經》。1943年歐陽竟無病故,呂澂繼任院長,提出講習要典50部,對佛學作系統研究。抗戰勝利後,曾謀求在南京複院,未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蜀院仍繼續開展研究活動,至1952年秋停辦。所刻經版及“藏要”紙型等移交金陵刻經處保管。(李安)
我國近代研究唯識學的著名學府,爲宜黃大師歐陽漸所創立。歐陽大師于民國七年開始籌備,古代印度稱中國爲支那,佛教自稱爲內學,故有此名。到民國十年,得社會名流熊希齡、蔡元培、梁啓超、葉恭綽,以及唐繼堯、蒯若木等之資助,學院乃于十一年成立。學院由竟無自任院長,下設學務、事務、編校流通叁處。首屆學生十余人,其中有韓孟釣、劉定權、謝質城、蒙達爾、曹天任、黃金文、劉仲遠、邱仲、李藝、黃通、陳經,及出家缁衆釋存厚、釋蕙庭、釋碧純等。教授除竟無本人外,有呂秋逸(澄)、邱晞明、聶絹耕、王恩洋等。時湯用渱彤在東南大學任教,也到內學院授課。民國十四年又增設法相大學特科,由王恩洋擔任主任兼教授。民國十六年廣州國民革命軍北伐,北洋軍守南京,內學院爲北洋軍占用,一度被迫停課。二十六年中日戰爭爆發,南京失陷,內院遷至四川江津,成立蜀院。叁十二年歐陽竟無病逝,校董會決議由呂澄接任院長,一九五一年校董會決議自行停辦。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