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些文化優秀之民族,每視其本國爲世界之中心,故自稱“中國”,對他國則稱“邊國”。
(一)指中華。我國古代多建都在黃河流域,故稱此地爲“中華”。中,指居天下之中;華,指具有文化之民族。其後各朝疆土逐漸擴大,凡所屬之地皆稱“中華”,于是“中華”乃成爲我國之國號。
(二)指婆羅門之舊“中國”。位于印度恒河中遊之地帶。恒河(梵Gan%ga^ )最大之支流爲閻牟那河(梵Yamuna^ ),此河上流有薩特雷池河(Sutlej)介于其間之區域,稱爲拘羅國土(梵Kuruks!etra ),此地即婆羅門文明之中心地,婆羅門教于此地區建立其堅固之基礎,並稱之爲“中國”(梵Madhya -des/a ,音譯作末睇提舍)。又稱爲婆羅門國(梵Brahma^varta )、雅利安邦(梵A^rya^varta )。據摩诃婆羅多(梵Maha^bha^rata )大敘事詩載,舊“中國”地方衰頹之主因,乃因各國族相互殺伐,民生疲敝,加以沾受新“中國”文化之洗禮,因而此一文化地理遂向南移動,乃至對于所謂“中國”之觀感亦有所變化,即佛陀以前之舊“中國”和佛陀當時之新“中國”産生顯著之差異。
(叁)佛教所稱之中國,乃指恒河流域中之摩羯陀地方(梵Magadha )。此地在政治、文化等任何方面皆成爲當時印度新興勢力之中心,故稱其爲新“中國”,以別于婆羅門教之舊“中國”。佛陀即于此一新時代中出現于世。
另據賢愚經卷七載,“中國”指羅悅只,又指舍衛,其數衆多,不能具說。羅悅只,又稱羅閱只、王舍城,爲摩羯陀國之都城。舍衛,又稱舍衛國、舍衛城,位于憍薩羅國境內。佛陀一生遊行教化,其足迹遍于各地,就中與上述兩地之因緣關系最深,故稱其爲“中國”。此外,佛陀製戒亦曾規定:受具足戒時,在“中國”之地至少須有戒師十人參加,“邊國”之地則五人即可。此稱爲“中十邊五”。[辯正論卷六、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叁、弘明集卷七、釋迦方志卷上]
指印度恒河中下遊一帶,佛陀遊化(有佛法流傳)的地區。(相關詞「生中國者」) - 莊春江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