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antarva^sa,巴利语 antarava^saka。为三衣之一。又作安怛婆沙、安呾婆娑、安多婆裟、安陀罗跋萨、安多会、安陀衣、安
多卫。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着衣。此衣系由五条布做成,故又称五条衣。此衣为贴身衬体所用,又称下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着,为三衣中最小之衣。其制法为长条与短条(一长一短)之布相接成一条,共有五条,以坏色之麻布等为布料而裁制之。
关于安陀会之衣量,诸经论说法不一,据有部百一羯磨卷十举出二种:(一)为竖二肘,横五肘。(二)为竖二肘,横四肘。此衣又称守持衣,最小之限量,必须盖三轮,即上盖肚脐,下掩双膝。
唐代武则天为使禅林中行脚作务时方便,而将此衣缩小,并赠与禅僧,此衣遂被穿着于法衣之上,称为络子、挂络。[十诵律卷五、有部毗奈耶卷十七、四分律卷四十、大乘义章卷十五、玄应音义卷十四、慧琳音义卷五十九、释氏要览卷上、翻译名义集卷七](参阅“三衣”551、“挂络”4584)
(物名)又作安怛婆沙,安多婆裟,安多跋萨,安陀跋萨,安陀罗跋萨,安怛婆参,或作安多会。内住之义。译言中宿衣,内衣,里衣,或中着衣。三衣之一。即五条而近身衬体著者。又曰下衣。唐则天尝缩小之,以与禅僧,遂至被着于法衣之上。今禅宗等所用之络子是也。其构造法,以一长一短为法,短部分谓之短条,长部分谓之长条。其条缘谓之叶,前方里面有结纽之轮,谓之[巾*句],后方表面有着纽之处,谓之帖。[巾*句]纽附于袈裟全体三分之一处,[巾*句]附于上边隔四指之处,纽附于隔八指之处。缘以缝三道为法。今缝二道者,略也。叶之缝法,有揲叶,马齿,鸟足之别。
或安怛罗婆沙,此云中宿衣,谓近身住也。南山云:五条名下衣,从用云院内行道杂作衣。若受,应加法云:此安陀会五条衣,受一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如缺五条,开将上二衣作从。五分云:独住比丘,三衣中须有换易者,应具修威仪,手执衣,心生口言加法。云云)。菩萨经云:五条名中着衣,七条名上衣,大衣名众集时衣。戒坛经云:五条下衣,断贪身也;七条中衣,断嗔口也;大衣上衣,断痴心也。华严云:着袈裟者,舍离三毒。四分云:怀抱于结使,不应披袈裟。 - 宋·普润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