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sarvatraga。(一)为唯识宗所立六位心所之一。与“别境”相对。指任何认识作用发生时,所生起之心理活动,因其具有普遍性,故称遍行。包括:触、作意、受、想、思等五种心所,称为五遍行。(参阅“五遍行”1170)
(二)为“非遍行”之对称。于九十八根本烦恼中,可大别为遍行、非遍行两大类;而于自界自地之五部(四谛、修道)诸法中,经由遍缘、遍随增、遍随因,而遍生之五部染法(烦恼),称为遍行惑。遍行惑共含三十三种烦恼,分属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每一界各具十一种。欲界遍行惑即指:见道苦谛以下之五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疑、无明,与集谛以下之邪见、见取、疑、无明等十一种。[俱舍论卷十九]
指心所的遍行,有的心所,遍于善恶无记三性,遍于三界九地,遍于有漏无漏,世出世间,遍与八识心王相应,因为遍于上述四者,所以名遍行。遍行心所有五种,即作意、触、受、想、思,此五种皆与五识心王,初念相应。 - 陈义孝编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具四一切,名为遍行,谓遍于善恶无记三性,遍于三界九地,遍于有漏无漏世出世时,遍于八识心王相应也。
一、作意 作意者,警觉心种,令起现行,以为体性,引现起心,趣所缘境,以为业用。
二、触 触者,于根境识三和之时,令心心所触境,以为体性,受想思等所依,以为业用。
三、受 受者,领纳顺违非顺非违境相,以为体性,起于欲合欲离欲不合不离之爱,以为业用。
四、想 想者,于境取像,以为体性,施设种种名言,以为业用。
五、思 思者,令心造作,以为体性,于善恶无记之事役心,以为业用。 - 明·杨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