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十卷,或二十卷。唐代窥基(632~682)撰。又称成唯识论疏、唯识论述记、唯识述记、述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三册。系注解成唯识论一书之著作。撰者为我国法相宗初祖,于书中以佛教论理学(因明)破斥小乘、外道,并说明万法乃由人类存在之根本依处─阿赖耶识之所现,以此而组织佛教教学。本书问世以降,成为我国唯识学之根本圣典;在日本亦为法相宗与各宗之要典,极受推崇重视。
本书内容分为五门,即:(一)教时机,分为说教时会与教所被机两种。(二)论宗体,以唯识为宗而谓其体有四重。(三)藏乘所摄,谓成唯识论为一乘之所摄,并为三藏中之菩萨藏所摄。(四)说教年主,以慧恺之俱舍论序论说世亲与十大论师之年代。(五)本文判释,即就本文述释其义。注释书有唐代道邑之成唯识论义蕴五卷、如理之成唯识论疏义演二十六卷、灵泰之成唯识论疏钞十八卷等。
本书另有六十卷之单行本。盖自元代以来,本书即告失传,清末杨文会得之于日本,遂集缁素之力,锓板刊行。
(书名)六十卷,唐慈恩窥基撰。石埭杨文会曾为之序云:有窥基法师者,奘公之高弟也。亲承师命,翻译成唯识论。会萃十家而成一部,并以闻于师者着为述记。学相宗者,奉为准绳。迨元季而失传,五百年来,无人得见。好学之士,每以为憾。近年四海交通,得与日本博士南条上人游。上人以此书赠予。金陵讲经沙门松岩见而心喜,亟募资锓板。扬州观如大师愿任其半,未及竣工,而观松二公相继西游,江表缁素踵而成之。
Chengweishilunshuji
佛教论书《成唯识论》的注释书。亦称《成唯识论疏》,略称《唯识述记》。窥基撰。20卷(或作10卷、60卷)。全书分五门。①辨教时机。主要说明法相宗的三时判教和五种姓说的思想;②明论宗体。主要阐述以识有境无的唯识思想为宗,以“摄相归性”、“摄境从心”、“摄假随实”、“性用别论”四重为体;③藏乘所摄。主要讲述此论在菩萨藏、声闻藏中属于菩萨藏,在经、律、论三藏中属于论藏(即阿毗达磨藏或对法藏),在菩萨、独觉、声闻三乘中属于菩萨乘;④说教年主。主要阐明世亲略传及十大论师简历;⑤判释本文。即分为宗前敬叙分、依教广成分、释结施愿分3部分,对《成唯识论》进行详细解释。卷首有作者自序,说明撰写此书的用意,同时对《成唯识论》的题目作了解释。
本书对《成唯识论》的注释极为详尽,谓世界万有皆阿赖耶识所变,没有任何“外境”的存在,只有“内识”。同时借助佛教因明,对小乘和佛教以外各哲学流派进行批驳。在《成唯识论》中,没有举出印度十大论师之名,因此论中有些思想使人难以理解。本书则各记其名,详加说明。
日本在奈良时代(710~784)此书即已盛行。中国元代已经失传。直至清末才由杨文会通过南条文雄从日本取得,在金陵刻经处刻印流通。(高振农)
凡十卷,唐代窥基著,又称《成唯识论疏》,系注解《成唯识论》一书的著作。撰者为玄奘三藏上座弟子,亦为开创唯识宗的初祖,本书中以佛教论理学破斥小乘、外道,并说明万法唯识之奥义。本书问世以后,成为研究唯识学的重要论典。
本书内容分为五门,即:一、教时机,分为说教时会与教所被机两种。二、论宗体,以唯识为宗而谓其体有四重。三、藏乘所摄,谓《成唯识论》为一乘之所摄,并为三藏中之菩萨藏所摄。四、说教年主,以慧恺之俱舍论序论说世亲与十大论师之年代。五、本文判释,即就本文述释其义。注释书有唐代道邑的《成唯识论义蕴》五卷、如理的《成唯识论疏义演》二十六卷、灵泰的《成唯识论疏钞》十八卷等。本书另有六十卷之单行本。盖自元代以来,本书即告失传,清末杨仁山居士得之于日本,遂集缁素之力,锓板刊行。 - 于凌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