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非时食称为斋,过中午不食称持斋,故持斋一语并不等于吃素。斋之意义是清净,身口意等三业清净,即称斋。在家众于一日一夜受持八关斋戒,亦称持斋。大智度论卷十三(大二五·一六○上):“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时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教语之言:“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将人至涅槃。””持斋日通常有三斋日、六斋日、十斋日等之别。
中阿含卷五十五持斋经,则列举三种持斋之态度:(一)放牛儿斋,谓持斋之时,犹作如是思惟:我今日食如此之食,明日当食如彼之食。犹如放牛儿之思惟:我今日在此处放牛,明日当在彼处放牛。(二)尼犍斋,犹如尼犍子外道,因愍念护持四方百旬内之众生而持斋,然口说与心念不一,彼劝进于真谛语而反劝进虚妄之言。(三)圣八支斋,如法持斋,不缘余事,如阿罗诃真人之受持斋法,以惭愧、慈悲之心,饶益一切众生。据释门正统卷四载,于斋日之中,诸天神会巡视记录众生之布施、持戒、孝顺父母等行为,故须斋戒清净、谨慎三业。
(术语)过正午不食曰斋,持斋谓受持斋法而不违越也。释氏要览曰:“斋,起世因本经云:乌脯沙陀,隋言增长,受持斋法增长善根故。佛教以过中不食名斋。”大日经一曰:“愚童凡夫犹如羝羊,或时有一法想生,所谓持斋。”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第二为“愚童持斋心。”
过了正午不食叫做斋,持斋就是受持斋法。 - 陈义孝编
过了正午不食叫做斋,持斋就是受持斋法。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