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即古之栖灵寺,位于江苏江都县西北约二千八百公尺。又称西寺。为我国扬州名刹。别称平山堂。唐朝鉴真法师曾于此弘戒。本寺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457~464)年间,称为大明寺。隋仁寿元年(601)于寺中建九层塔,称为栖灵塔。唐宋期间,大明寺与栖灵寺二名并存,两代有关该寺之诗文记载颇多,素以“天下第五泉,淮东第一观”驰名于世。会昌三年(843),塔遭大火,栖灵寺之名渐晦,而大明寺之名仍着。五代十国时,吴主杨行密曾加兴修,复建寺塔。宋代欧阳修筑堂宇于大明寺之右,称为平山堂,第五泉即位于堂之西南。至明代仅存寺基,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僧智沧溟游五台归扬州,就该寺遗址重建,其后迭
有增建,历数代而规模大备。清初复名为栖灵寺。乾隆三十年(1765),帝游蜀冈时,赐名“法净寺”。然扬州人仍称之为平山堂。民初经政府一再兴修,成为游览胜境。现为鉴真东渡事迹之陈列处。
(二)位于河南济源县。始建于宋代,历代多有修茸,现存之殿宇为明代之建筑。
中国佛教寺院。又名法净寺。位于江苏扬州市西北的蜀岗上,东邻观音山。初建于南朝宋大明年间,故称大明寺。隋仁寿元年(601),寺内建栖灵塔,又改称栖灵寺。唐鉴真曾在此住持,弘扬戒律。北宋庆历年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建平山堂。清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帝巡游扬州,去“大明”之名,改题法净寺。现寺为清同治年间两淮盐运使方 颐重建。寺院牌楼正面题“栖灵遗迹”,另一面题“丰乐名区”。为增进中日友好,促进佛教界友好交流,1973年寺内新建鉴真纪念堂,建筑形式着意仿唐,门、亭、廓、大殿古朴有据,气氛肃穆。堂内有鉴真楠木雕像,仿自日本唐招提寺鉴真干漆夹 像。1980年鉴真坐像由日本来华展览,曾在此举行首展。(畅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