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语na^yaka,巴利语同。又作导首。即教化引导众生入于佛道之圣者。特指释尊,或为佛、菩萨之通称。释氏要览卷上引十住断结经谓,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称导师;又引华首经谓,能为人说无生死之道,故称导师。法华经卷五从地踊出品举出菩萨众中有上行、无边行、净行、安立行等四导师,谓此四菩萨为众中最上首唱导之师。上记皆以诸佛、大菩萨等名为导师。后世对于在法会中,叙述愿文、表白,而引导一座之大众者,亦称导师,为法会仪式之中心人物。大宋僧史略卷中之注文(大五四·二四四下):“导师之名而含二义,若法华经中商人白导师言,此即引路指迷也;若唱导之师,此即表白也。”[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中阿含卷三十五算数目揵连经、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卷三化城喻品、首楞严三昧经卷上、维摩经卷上佛国品、大智度论卷七、卷十、维摩经文疏卷四、法华经文句卷五上](参阅“唱导”4418)
(二)梵名Sarvamitra ,巴利名Sab=bamitta 。音译作萨里缚蜜怛啰、萨波蜜。又作善友、一切友。为过去七佛中第六佛迦叶如来之侍者。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不善品”(大二·七九一上):“迦叶如来侍者,名曰导师。我今侍者,名曰阿难。”[长阿含卷一大本经、七佛经、七佛父母姓字经]
(三)又名难胜、堕夷陀先那。为过去七佛中第五佛拘那含佛之子。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大一·三上):“拘那含佛有子,名曰导师。(中略)今我有子,名曰罗侯罗。”[七佛父母姓字经、佛名经卷八]
(术语)导人入佛道者。佛菩萨之通称。释氏要览上曰:“十住断结经云:号导师者,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华首经云:能为人说无生死道,故名导师。佛报恩经云:大导师者,以正路示涅槃经,使得无为常乐故。”法华经序品曰:“文殊师利!导师何故眉间白毫大光普照?”法华经涌出品曰:“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囗@又]法会之式,表白者谓之导师。观音忏法式,有导师,香华,自归之三职。僧史略曰:“导师之名而含二义:若法华经中商人白导师言,此即引路指迷也。若唱导之师,此即表白也。”
引导大众进入佛道的人,是佛菩萨的通称。 - 陈义孝编
最早见于佛经,其本义是引路的人。如《百喻经·杀商主祀天喻》:“入大海之法,要须导师,然后可去。”佛为让众生迷途知归,指示通向“彼岸”的正道 ,故称“大导师”。正如《佛报恩经·对治品》所说:“夫大导师者,导以正路,示涅槃经,使得无中,常得安乐。”菩萨亦可称“大导师”。如《华严经》谓:“一切菩萨为大导师,引诸众生,入佛法门。”今通常指在学校中负责指导学生学习和教育的老师。如周尊攘《桂林寻梦》:“我的班导师就是从桂林来的。”也指思想、学术等方面的指导者。如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大家都不免要想做青年的新的导师,而诚实的愿意做一个“革命军导师”的,却是鲁迅。”(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