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Va^tsi^ -putri^ya^h! ,巴利名Vajji-puttaka 。为小乘二十部之一。音译跋私弗底梨与部、跋私弗多罗部、婆蹉妒路部、婆蹉富罗部、婆粗富罗部、婆蹉富多罗部、跋私弗部、婆蹉部。又称跋次子部、跋私弗多罗可住子部、可住子弟子部、婆雌子部。
有关此部之分派,诸说不同。依异部宗轮论载,此部系于佛陀入灭后三百年,自说一切有部所分出者;舍利弗问经及南传岛史等,则谓于上座部分出。又南传佛教谓其分裂年代在佛陀入灭后二百年中。
其部名与部主,三论玄义举真谛三藏之说,谓有名为“可住”之古仙人,其后裔有可住子阿罗汉者,今此部为其弟子所倡,故称可住子弟子部。异部宗轮论述记则别出有关犊子名称之传说,以前说为非;谓上古有一仙人,贪欲莫遏,染母牛而生子,自后仙种皆言犊子,为婆罗门之一姓。佛世时有犊子外道,归佛出家,其后门徒相传不绝,分部之后,即称犊子部。又俱舍论光记卷三十亦以此部主为佛世时犊子外道之党徒。盖可住子、犊子两者之译语相异,系由于梵音不同所致,其长音言“可住”,短音则云“犊”;若据称友之梵文俱舍论疏、翻译名义大集等所载此部之梵名,则“可住”之译语为谬误,犊子始为正确译名。另据日本学者赤沼智善研究,此部诸师为十六大国中筏蹉国(梵Vatsa )之比丘,故此部之梵名作 Vatsi^ -putriya^ (意谓筏蹉之弟子);又此部之巴利名Vajji-puttaka ,或系由 Vatsa 与第二次经典结集时之跋耆(巴Vajji )混同而成者。
依真谛之说,此部属于舍利弗之法系,谓舍利弗作阿毗昙论,其弟子罗侯罗大弘其说,可住子复阐述罗侯罗之说。其教义系将一切事物分为过去、未来、现在、无为、不可说等五藏,以为均属实有,特别主张有补特伽罗(我),称之为不可说,以此补特伽罗与五蕴不即不离(非即非离蕴),实则承认有生死轮回之主体。历来多有破斥补特伽罗实有说者,贬为依附佛法之外道,然后世佛教发达,大乘教义立如来藏者,与此补特伽罗思想不无关系。另据异部宗轮论载,尔后自此部更分出法上、贤胄、正量、密林山四部。其分派之原因乃源于对一偈之解释产生异义,此偈为(大四九·一六下):“已解脱更堕,堕由贪复还,获安喜所乐,随乐行至乐。”[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分部品、大毗婆沙论卷二、卷十一、大智度论卷二、卷十、部执异论、十八部论、中论卷二、出三藏记集卷三、成唯识论述记卷一](参阅“小乘二十部”928、“印度佛教”2215)
(流派)小乘二十部之一。佛在世,有外道,归佛出家,成立实我。其门徒相续不绝。佛灭后二百年中,自说一切有部流出一派,称为犊子部。建立非即非离蕴之我,谓众生有实我,非即五蕴,非离五蕴,即不可说藏也。此违佛教所立真无我之理,故名之为附佛之外道。俱舍论破我品痛斥之。真谛玄应记之为可住子部。智度论一曰:“佛法中亦有犊子比丘说,如四大和合有眼法,如是五众和合有人法。犊子阿毗昙中说:五众不离人,人不离五众。不可说五众是人离五众是人,人是第五不可说法藏中所摄说。”(人指实我,五众即五蕴)。宗轮论曰:“于此第三百年中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犊子部。(中略)其犊子部本宗同义,谓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依蕴处界假施设名。”(补特伽罗译言人)。唯识述记一本曰:“筏蹉氏外道名犊子外道,男声中呼,归佛出家。皤雌子部女声中呼,即是一也。上古有仙,居山寂处,贪心不止,遂染母牛因遂生男,流诸苗裔。此后种类皆言犊子,即婆罗门之一姓也。涅槃经说:犊子外道归佛出家,此后门徒相传不绝。今时此部是彼苗裔,远袭为名,名犊子部。”玄应音义二十三曰:“犊子部梵言跋私弗多罗(Vatsiputr&imacron;ya),此云可住子部。旧言犊子者,犹不了梵音长短故也。长音呼跋私则是可住,若短音呼则言犊。从上座部中一切有部出也。”
小乘二十部之一,犊子原是一位外道,后来归佛出家,叫做犊子比丘,他主张众生有实我,其后门徒相传不绝,名犊子部。 - 陈义孝编